送张德翁推官赴阙歌

君不见长安城中长乐坡,坡前冠盖肩相摩。

十人八九送别者,我今亦吟送别歌。

任烦应剧青山里,下望州廛如井底。

白云满眼心无尘,明月到窗诗就纸。

山花映面春日迟,紫骝嘶去闻行期。

年来声韵非相知,几属喧啾轻薄儿。

我歌止此不复作,更欲作歌当寄谁。

形式: 古风

翻译

你可曾见过长安城中的长乐坡,那坡前车马如云,官员贵族肩挨肩。
十个人中有八九个在送别,今天我也在这里吟唱离别的歌。
尽管公务繁重身处青山,向下望去,州府的街市如同井底一般。
满眼白云,心中无杂念,明月照进窗户,灵感涌上诗笺。
山花烂漫,春日显得格外漫长,紫骝马嘶鸣,宣告着行期将近。
近年来,我的诗歌风格已非旧时相识所理解,大多被喧嚣浮躁的年轻人所忽视。
我的歌声到此为止,不再创作,又想作歌,却不知该寄给何人。

注释

长安城:古代都城长安。
冠盖:官吏的车马仪仗。
摩:拥挤。
送别者:送行的人。
亦:也。
吟:吟诵。
青山里:青翠的山林中。
州廛:州府的市区。
井底:比喻低微或狭小。
白云满眼:视野开阔,只有白云。
无尘:心境清澈。
诗就纸:诗兴大发。
紫骝:骏马名。
行期:出行的日期。
声韵非相知:诗歌风格不再被熟知。
喧啾轻薄儿:喧闹轻浮之人。
更欲作歌:还想再写一首歌。
当寄谁:不知道该寄给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新所作,名为《送张德翁推官赴阙歌》。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送别时的情景和自己的感慨。

开篇“君不见长安城中长乐坡,坡前冠盖肩相摩”两句,生动地勾勒出送别现场的热闹场面。长乐坡是长安(今陕西西安)的一个地方,这里描绘的是一幅人头攒动、送行者众多的情景。

接下来的“十人八九送别者, 我今亦吟送别歌”表明诗人也是在这样的场合中,以诗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任烦应剧青山里,下望州廛如井底。”这里的“青山里”可能是指长安城外的山区,而“州廛如井底”则形象地表达了远眺时的深邃和遥远感。

“白云满眼心无尘,明月到窗诗就纸。”这两句展示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清净心境与创作状态。白云不染尘俗,明月映照诗心,都是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操和艺术灵感。

“山花映面春日迟,紫骝嘶去闻行期。”这里描写的是送别时的情景,山花烂漫,但春光不肯久留,而那匹紫色的马儿(象征着离别)则在远处嘶鸣,提醒着即将到来的分别。

“年来声韵非相知,几属喧啾轻薄儿。”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态变迁、人心不古的感慨。声韵(音调)改变,意味着旧友渐行渐远,而新的交往则如同浅薄的儿戏。

最后,“我歌止此不复作,更欲作歌当寄谁。”诗人在这里表示自己送别之歌到此为止,不再续作。而那份想要继续表达的情感,又该寄托给哪位知己呢?这是对远去友人的深情呼唤,也是诗人内心孤独的写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送别场面的细腻描绘,展示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与惆怅,以及对世事变迁、人心易变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542)

李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时仲西归

挂书牛角来东都,短小不长五尺馀。

龙章凤姿蕲见用,回叱关吏身无繻。

志如秋鹗气如虎,整束衣冠诧齐鲁。

膏油继晷不识眠,齑盐充肠久味苦。

尔来试拟观国宾,执笔四顾旁无人。

刘蕡射策不中彀,何蕃如家知有亲。

不平豪愤四五载,虚老身姓三十春。

杜门读书破万卷,终教此道淳乎淳。

行行雪霜寒凝野,侵星据鞍跨羸马。

妻子评郎被褐还,玉柱机头差不下。

但誇舌在终可图,肯向明时惭达者。

形式: 古风

送李能

撷蕙仙人洲,日下舞雩归。

晴光阔天宇,羃羃祥烟飞。

旦起修羊酒,来观石麟儿。

刮眼玉骨异,无用金络羁。

长杨献赋去,英誉嵩少低。

俯署神仙听,亲植桃花枝。

走马秦树侧,濯缨锦江湄。

春深小瀛洲,西湖生绿漪。

华堂富花气,春酒歌白眉。

彼美南方秀,移根天之涯。

幽岩蔽嘉卉,芳姿长陆离。

谁如古工师,来采穷民诗。

形式: 古风

送杜丞

鸭头未换秋溪绿,涨水吹沙乱泥玉。

孤城雨过星斗稀,晓起为谁歌别曲。

江皋人散空鸥鹭,飞截长烟断寒素。

当年珠佩更悠悠,岸草黄花重回顾。

细看锦囊诗字字,杜郎生得真男子。

太尉国风偃如草,丞相家声清似水。

八月凉风来,吹断浮阴云。

风樯急转望中远,明日东苑生清芬。

形式: 古风

送远曲

紫骝萧萧车辘辘,为君掩泪歌别曲。

城头月堕钟鼓残,安得轮方马无足。

离灯荧荧向人冷,便是归来照孤影。

与君从此永相望,星在青天泉在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