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

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经黄名小品,一纸千明星。

曾读大般若,细感肸蚃听。

当时把斋中,方寸抱万灵。

忽复入长安,蹴踏日月宁。

老方却归来,收拾可丁丁。

拂拭尘几案,开函就孤亭。

儒书难借索,僧签饶芳馨。

驿驿不开手,铿铿闻异铃。

得善如焚香,去恶如脱腥。

安得颜子耳,曾未如此听。

听之何有言,德教贵有形。

何言中国外,有国如海萍。

海萍国教异,天声各泠泠。

安排未定时,心火竞荧荧。

将如庶几者,声尽形元冥。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翻译

到了晚年才开始信佛,教妻子诵读佛经。
经书虽小,却像满纸星辰,珍贵无比。
我曾研读过深奥的大般若经,对细微的声音都能感受。
那时在斋堂中,心中怀揣着万千灵性。
突然又回到长安,日月都仿佛被我踩在脚下。
年老后我才返回,一切重新整理有序。
擦拭书桌,打开函件在孤独的亭子里阅读。
儒家典籍难以借阅,僧人的签文却充满香气。
一页页翻动,铃声清脆,带来异样的感觉。
行善如点燃香火,去恶如摆脱腥味。
如何能拥有颜回般的听力,能如此深刻聆听。
聆听中无需多言,道德教化贵在行动。
岂止是中国,其他地方也有各自的教诲。
各地的教义如同海萍漂泊不定,各有其独特声音。
尚未定型时,内心纷扰如火光摇曳。
希望能达到那种境界,言语消失,心灵归于寂静。

注释

垂老:晚年。
佛脚:佛教信仰。
教妻:教导妻子。
黄经:佛经。
小品:小型经典。
肸蚃:细微的声音。
斋中:斋堂。
万灵:万千灵性。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
收拾:整理。
可丁丁:井井有条。
几案:书桌。
孤亭:孤独的亭子。
儒书:儒家书籍。
僧签:僧人签文。
驿驿:连续不断。
铿铿:清脆的铃声。
得善:行善。
脱腥:去除罪恶。
颜子耳:颜回般的听力。
如此听:深刻聆听。
德教:道德教化。
有形:通过行动体现。
中国外:其他地方。
海萍:比喻漂泊不定。
天声:自然或神明的声音。
泠泠:清冷、独特。
心火:内心的纷扰。
荧荧:摇曳不定。
庶几者:期望达到的境地。
元冥:寂静无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的佛教修行生活。他年迈之时,紧抱着佛脚(可能是佛像的一部分或是佛珠),并教导他的妻子阅读黄经(一种佛教典籍)。诗中提及的“一纸千明星”形象生动,展示了老者对佛法的深厚信仰和渴望。作者还回忆起曾经研读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的情景,那种细致入微的感悟如同肠蚃(指细菌)一般微妙。

诗人随后描述了自己在斋堂中的体验,能够以一方寸之地容纳万灵,这里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广阔和包容。接着,他提到自己重返长安,那里的日月宁静如同脚下的土地。但老者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小屋,把那些散乱的佛教经典收拾起来。

在孤亭中,诗人细心拂去案几上的尘埃,准备再次沉浸于佛法之中。儒家经典虽然难以借阅,但僧人的签文却充满了芳香。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手头紧张,铃声清脆,却听到了异乎寻常的教诲。

诗人认为,善行如同焚烧的香料一样令人愉悦,而去除恶念则像脱掉了污秽的衣物。这样的境界,即使是颜回这样的大贤者,也未必能有如此体验。听取这些教诲,是因为德行和教义都应有其形象和实践。

最后,诗人质疑何须说到中国以外还有其他国家像海萍一样存在,因为在他看来,每个国家的教化都不尽相同,天籁之声各具特色。在安排未定的时刻,他的心中却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如同心中的火焰竞相闪耀。诗人希望能如古代圣贤那样,能够将声音传承下去,即使形体消逝,也愿让精神永存于世。

收录诗词(499)

孟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字:东野
  • 籍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
  • 生卒年:751~814

相关古诗词

逢江南故昼上人会中郑方回

相逢失意中,万感因语至。

追思东林日,掩抑北邙泪。

筐箧有遗文,江山旧清气。

尘生逍遥注,墨故飞动字。

荒毁碧涧居,虚无青松位。

珠沈百泉暗,月死群象闭。

永谢平生言,知音岂容易。

形式: 古风

酒德

酒是古明镜,辗开小人心。

醉见异举止,醉闻异声音。

酒功如此多,酒屈亦以深。

罪人免罪酒,如此可为箴。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陪侍御叔游城南山墅

夜坐拥肿亭,昼登崔巍岑。

日窥万峰首,月见双泉心。

松气清耳目,竹氛碧衣襟。

伫想琅玕字,数听枯槁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偶作

利剑不可近,美人不可亲。

利剑近伤手,美人近伤身。

道险不在广,十步能摧轮。

情爱不在多,一夕能伤神。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