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总幕刘景文题杜立斋遗翰诗韵

一老风流两社间,至今膏馥尚留残。

典刑已矣墨犹润,生死以之盟未寒。

淮海属心知士苦,山林投分只儒酸。

灯前掩袂空三叹,盍与传诸琬琰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李曾伯所作,名为《和总幕刘景文题杜立斋遗翰诗韵》。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古人风流才学的追念与赞美之情。

“一老风流两社间,至今膏馥尚留残。”这两句描绘了古代贤士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他们的学问和德行即使过了很久依然被人们所铭记。这里的“社”指的是朝廷中的重要部门或是文人聚集的地方,表明这些贤士的影响力遍及各个方面。

“典刑已矣墨犹润,生死以之盟未寒。”这两句则是写作者对于古代文化传承和学术追求的一种敬仰。这里的“典刑”指的是古代的法律制度,“墨”代表了书写和文化积累,表明这些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有其重要性。而“生死以之盟未寒”则是说,即便是在生与死之间,这份对知识的追求也从未间断。

“淮海属心知士苦,山林投分只儒酸。”这两句中,“淮海”可能指的是特定的地域或是广阔的江河,象征着作者的心胸开阔,能够理解和同情那些在困境中的读书人。而“山林投分只儒酸”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学术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儒酸”指的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灯前掩袂空三叹,盍与传诸琬琰看。”则是诗人在夜深人静之际,对着古人的遗留文字,不禁感慨万千,发出叹息。这里的“掩袂”是一种书卷边缘的装饰,“三叹”表达了对古人的无限敬仰。而“盍与传诸琬琰看”则是希望将这份敬意和知识的追求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品味其中的深远意义。

整首诗充满了对于过去文化遗产的怀念,以及对书籍、学问和古人德行的崇高敬意。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和晦庵先生定王台韵

前王千载后,奕代几人来。

汉事一抔土,湘祠数仞台。

山容青拱揖,树影绿周回。

客有登临者,犹存陟屺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和萧石城袖示壬午李漕革夫劝驾诗

阅三十载墨犹新,公是当时第一人。

马革伏波惭立柱,羊裘严濑老垂纶。

观宾可以观其主,在子胜如在乃身。

多少汗颜君袖手,凭谁举酒问穹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萧应父赠黄子芸韵

久负诗坛第一评,肯教栖凤久榛荆。

西堂有梦堪追谢,北海何书可荐衡。

匹马归来嗟我俗,孤鸿吟对羡君清。

霜前蟹嫩新篘美,为问江头潮已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傅山父喜雨韵(其二)

柔金老火苦相鏖,千里骎骎地不毛。

忽遂所祈欣欲舞,举蒙其利润于膏。

昭苏田畯禾千顷,饱满舟人水一篙。

我老发挥无好句,须拈健笔付诗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