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上寄幼遐

寂寞到城阙,惆怅返柴荆。

端居无所为,念子远徂征。

夏昼人已息,我怀独未宁。

忽从东斋起,兀兀寻涧行。

罥挂丛榛密,披玩孤花明。

旷然西南望,一极山水情。

周览同游处,逾恨阻音形。

壮图非旦夕,君子勤令名。

勿复久留燕,蹉跎在北京。

形式: 古风

翻译

独自一人来到城阙,满心惆怅返回简陋的家门。
闲居无事可做,想念你远行他乡的艰辛。
夏日午后人们都已休息,而我心中的思绪却无法平静。
突然从东斋起身,心神不定地漫步前行。
被密集的灌木丛挂住衣裳,欣赏着孤独的花朵绽放的光明。
向西南望去,视野开阔,满心都是对山水的热爱。
回想我们一同游玩的地方,遗憾的是现在无法相见,你的音容笑貌都被阻隔。
宏大的理想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有德之士应努力树立好名声。
别再在燕地长久停留,北京的时光容易蹉跎。

注释

寂寞:孤独,冷清。
城阙:古代城市的城楼,这里代指城市。
柴荆:用柴薪构筑的简陋门户,代指贫寒的家。
端居:安居,闲居。
徂征:出行,远行。
夏昼:夏天的白昼。
兀兀: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
涧行:泪流满面地行走。
罥挂:挂住,缠绕。
丛榛:密集的灌木丛。
披玩:欣赏,玩味。
旷然:视野开阔的样子。
山水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周览:遍览,全方位地看。
同游处:一起游玩过的地方。
逾恨:更加遗憾。
阻音形:音容笑貌被阻隔,指不能相见。
壮图:宏伟的计划或理想。
非旦夕: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令名:美好的名声。
勿复:不要再。
留燕:留在燕地,燕地指古燕国,这里泛指北方。
蹉跎:光阴虚度。
北京:这里指当时的首都,即现在的北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对远方家庭的思念之情。开篇即以“寂寞到城阙,惆怅返柴荆”表达了游子的孤独与不快,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诗中的“端居无所为,念子远徂征”则透露出诗人在静坐时脑海中浮现的种种牵挂。此处“端居”二字显示出一种闲置状态,而“念子”则是深切的情感流露。

接着,“夏昼人已息,我怀独未宁”写出了诗人即便是在炎热的午后,也无法平静下来,内心的不安与孤独如影随形。紧接着,“忽从东斋起,兀兀寻涧行”表明诗人突然从休息中惊醒,开始寻找出门的路途,这种急切之情也暗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罥挂丛榛密,披玩孤花明”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在密布着荆棘的小道上行走,手中拿着一朵鲜艳的花朵,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捕捉,也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

“旷然西南望,一极山水情”表达了诗人的胸怀与远方的眺望之情,诗中的“旷然”一词形容一种悠长的情感,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情感投射,也是对亲人深切思念的一种外化。

“周览同游处,逾恨阻音形”则透露出诗人在曾经与亲人共同游历之地徘徊,心中充满了遗憾和不舍,这些地方因为亲人的离去而显得更加令人怀念。而“壮图非旦夕,君子勤令名”则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希望能够早日实现与亲人团聚的愿望,同时也是一种自励。

最后,“勿复久留燕,蹉跎在北京”则告诫自己不要再在外地逗留太长时间,要尽快回到北京与家人团聚。这不仅是对现实环境的一种无奈,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亲情的深切表达,展现了一位游子在外漂泊时的孤独、思念与渴望。

收录诗词(568)

韦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737~792

相关古诗词

沣上精舍荅赵氏外生伉

远迹出尘表,寓身双树林。

如何小子伉,亦有超世心。

担书从我游,携手广川阴。

云开夏郊绿,景晏青山沈。

对榻遇清夜,献诗合雅音。

所推苟礼数,于性道岂深。

隐拙在冲默,经世昧古今。

无为率尔言,可以致华簪。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花径

山花夹径幽,古甃生苔涩。

胡床理事馀,玉琴承露湿。

朝与诗人赏,夜携禅客入。

自是尘外踪,无令吏趋急。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芳草涧

青青满地铺颜色,曲曲一湾流水声。

总为游人逞风景,乱云初捲碧天空。

形式: 古风

闲居赠友

补吏多下迁,罢归聊自度。

园庐既芜没,烟景空澹泊。

闲居养疴瘵,守素甘葵藿。

颜鬓日衰耗,冠带亦寥落。

青苔已生路,绿筠始分箨。

夕气下遥阴,微风动疏薄。

草玄良见诮,杜门无请托。

非君好事者,谁来顾寂寞。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