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君往惬幽意,吾留厌市声。
园庐本相接,諠寂不同情。
褊心违请谒,病骨废耘耕。
出处两无着,空惭大隐名。
这首诗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前两句“君往惬幽意,吾留厌市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不同的选择:友人追求远离尘嚣的宁静,而诗人则留在喧闹的市井中,感到厌倦。这反映了个人对于宁静与繁华的不同偏好。
接着,“园庐本相接,諠寂不同情”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差异。虽然他们的住所相邻,但内心的体验却大相径庭。这里通过“諠寂不同情”强调了环境对人心态的影响,即使物理空间相近,内心的感受却因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
“褊心违请谒,病骨废耘耕”则揭示了诗人自身的生活状态。他因为心胸狭窄,不愿应酬,加之身体多病,无法从事农耕劳动。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性特点,也暗示了他可能过着一种较为闲散、不受世俗束缚的生活。
最后,“出处两无着,空惭大隐名”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现状的反思。他觉得自己既无法完全融入世事(“出处两无着”),又未能真正隐居避世(“空惭大隐名”)。这句话既有自嘲的意味,也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友人与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宁静与繁华、隐逸与入世的思考,以及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的尝试。
不详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城市终当徙,开轩向绿畴。
老知学稼好,穷带著书愁。
野燕登蚕箔,山鸡雊麦秋。
村氓无曲调,出口自成讴。
南国频饥后,餐麸胜酪酥。
比闾虽麦穗,盗贼尚萑蒲。
阖室供锁茧,分沟竞辘轳。
田家莫厌苦,试看荷戈夫。
樗散甘为笑,逢迎已觉迷。
渐能谙豕牧,宁复舞鸡啼。
村居邻北郭,野语学东齐。
此是潜夫宅,吾将为子题。
葺屋才支漏,新茅不用添。
风清田叟鼓,雨应社神签。
野荫炎还冷,村醪酸亦甜。
高人方对卷,晒麦也能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