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翻译

人生在世,应知进退,用则行,不用则藏。不妨权且做一回“小人”,效法樊须学稼,躬耕田园。安贫乐道,清心寡欲,便可怡然自乐。
多年来就像孔子那样,辗转多地,南北驱驰,一意从政,而四处遭受挫折。还是学隐士长沮桀溺,隐居躬耕,不要学孔子四处奔波。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
双调小令,《张子野词》入“中吕宫”。
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
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行藏用舍:语出《论语·述而》。
小人请学樊须稼:语出《论语·子路》。
长沮桀溺耦而耕:语出《论语·微子》。
丘何为是栖栖者:语出《论语·宪问》。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中的一段,它巧妙地融合了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和田园生活的意象,展现出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局的感慨。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这八个字源自《易经》,表达了人生的起伏变化和选择。词人借以表达自己在仕途上的进退失据,暗示了他对官场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小人请学樊须稼",樊须是孔子的学生,他请求学习农事,体现了儒家的重实践、轻名利的思想。辛弃疾借此表达了自己愿意回归田园,过简朴生活的愿望。

"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出自《诗经·魏风·伐檀》,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词人希望能像古人那样,在简陋的屋檐下悠然度日,享受自然的宁静。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暗指离开纷扰的官场,避开如卫灵公、桓司马这样的权贵人物,表达了词人对政治斗争的厌倦。

"东西南北之人也",表明词人不拘泥于一隅,随遇而安,具有广阔的胸怀。

"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长沮、桀溺是《论语》中隐士的形象,他们拒绝出仕,词人自问为何还要如此奔波劳碌,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引用经书典故,展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体现了辛弃疾深沉的人生哲理和复杂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踏莎行(其三)和赵国兴知录韵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

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

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踏歌

攧厥。看精神、压一庞儿劣。更言语、一似春莺滑。

一团儿、美满香和雪。去也。把春衫、换却同心结。

向人道、不怕轻离别。问昨宵、因甚歌声咽。

秋被梦,春闺月。旧家事、却对何人说。

告弟弟莫趁蜂和蝶。有春归花落时节。

形式: 词牌: 踏歌

醉太平.春晚

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

鬓云欹翠卷。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

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

形式: 词牌: 醉太平

醉花阴

黄花谩说年年好。也趁秋光老。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岛。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形式: 词牌: 醉花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