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画工王三锡传神

气质纷不齐,四海无似人。

藉令貌相近,气有醇不醇。

善观人品者,仪观与机神。

正邪眸子见,善恶眉间分。

且如若与虎,二人自非伦。

而俱类孔子,俗眼何昏昏。

古人有梦遇,便知为良臣。

又能记眉目,晓然得其真。

此须以神会,难与浅者论。

王生归为我,试语司寇君。

此理充得去,三代同此民。

形式: 古风

翻译

人们的气质各不相同,天下找不到相似的人。
即使外貌相似,但内在气质是否有醇厚的区别。
善于观察人的品质者,会看仪表和眼神中的机敏神韵。
正直或邪恶从眼神中显现,善良或恶意则藏于眉宇之间。
就像老虎与人,两者本质截然不同。
然而如果都像孔子一样,普通人的眼光就会显得模糊不清。
古人通过梦境相遇,就知道他是贤良之臣。
还能记住对方的眉眼特征,清楚地了解其真实性格。
这需要心灵相通的理解,难以与肤浅之人讨论。
王生,你回去后试着告诉司寇大人。
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时代,三代以来的民众皆如此。

注释

气质:个人的内在特性。
纷不齐:各有不同。
似人:相似的人。
气有醇不醇:内在气质醇厚与否。
善观人品:善于观察人的品德。
仪观:仪表。
机神:机敏神韵。
正邪:正直与邪恶。
善恶:善良与恶意。
眉间:眉宇之间。
若与虎:比如像老虎。
非伦:无法相提并论。
类孔子:像孔子一样。
俗眼:普通人的目光。
梦遇:在梦中相遇。
良臣:贤良之臣。
记眉目:记住眉眼特征。
晓然:清楚地。
神会:心灵相通的理解。
浅者:肤浅之人。
归为我:回到我这里。
司寇君:司寇大人。
三代同此民:这个道理适用于历代人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了翁所作的《赠画工王三锡传神》,通过对画工王三锡技艺的赞美,探讨了观察人物内在气质的重要性。诗中指出,人的气质各不相同,即使外貌相似,真正的区别在于内在的气质和精神。一个擅长观察人品的人,不仅能从外表仪态中察觉到人的机敏和神韵,还能通过眼神和眉宇间的细微差别分辨出正直与邪恶。诗人以老虎和孔子为例,强调即使是同类,由于内在品质的不同,也会被普通人所误解。他还提到古人能从梦境中识人,甚至通过记忆人的眉眼特征来判断其真实性,这种理解需要深入心灵,不是肤浅之人所能领悟的。最后,诗人邀请读者王生将这个道理转告给司寇君,并认为这种认识适用于任何时代,体现了古人智慧的普遍性。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赠画工王生

七年谪五溪,二年守三泸。

蛮烟瘴雨中,不改旧时吾。

此来懒看镜,谓我衰且癯。

王生忽肖象,气貌何丰腴。

悔不赂王生,图作一病夫。

庶几转而上,听我归林庐。

及此未衰日,更读几年书。

形式: 古风

赠造琴道士刘发云刘亦解致雷

刘师携琴来,自言有术驱雷霆。

闻之冁然笑,人心未动谁为声。

阳居阴位阳行逆,日循阳度日数赢。

必尝凝聚乃奋击,不有降施谁升腾。

刘师携琴来,为我鼓,一再行。

若知雷霆起处起,便知音是人心生。

形式: 古风

赠章相士

我本三生人,寄身软红土。

方困京华老,谁识新丰旅。

稠中有章生,道周忽会顾。

谓余有奇骨,往往私告语。

许予两无心,解后适相遇。

闻余趋集英,一声耸胪句。

自谓吾术神,诵言诧俦侣。

我无百金装,生无箕帚女。

沘毫赋此诗,为生邮梁楚。

形式: 古风

赠曾医

太极分阴阳,物物具两仪。

乾坤互南北,坎离迭东西。

四时有见伏,昼夜有荡推。

夫人迁于物,由之而不知。

六淫一为沴,大命医所司。

或当暑而裘,或御冬而絺。

或学制而伤,或助苗而萎。

其间号为儒,亦以身尝医。

江西有曾君,解后荆江湄。

暇日与之语,切磋及幽微。

榜人趣行迈,欲别不忍离。

乃书所素讲,为诗以赠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