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归

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

床前双草屦,檐下一纱灯。

佩委腰无力,冠欹发不胜。

鸾台龙尾道,合尽少年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出门时像个烧香的游客,归来后如同静坐修行的僧人。
床前摆着一双草鞋,屋檐下挂着一盏纱灯。
身上的玉佩垂落显得无力,头上的帽子倾斜难以承受繁重的头发。
鸾台龙尾道上,应是少年们登攀的尽头。

注释

出作:出门时的身份或行为,这里指外出做客或烧香礼佛。
行香客:古代烧香礼佛的人,也指游历四方的人。
坐夏僧:僧人在夏季安居期间静坐修行,这里形容归家后的安静生活。
双草屦:一双草鞋,代表简朴的生活。
檐下一纱灯:屋檐下挂的轻薄纱质灯笼,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佩委腰无力:腰间的饰物垂落,暗示身体虚弱或疲惫。
冠欹发不胜:帽子倾斜,头发沉重,形象描绘人的憔悴状态。
鸾台:古代宫殿的台阶,这里代指朝廷。
龙尾道:皇宫中的道路,常用来比喻仕途。
合尽少年登:所有的少年都应当在朝廷中登高就位,这里可能暗含对青春逝去的感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外出云游后归来的情景,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归来者疲惫不堪的状态和曾经辉煌岁月的凄凉。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朴素而含蕴深长。

"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一句直接点出了主题,即外出的香客在归来时已是暮年之身,只能静坐度过炎热的夏日。这两种身份的对比,暗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

接下来的"床前双草屦,檐下一纱灯"进一步描绘了僧人归来后的生活场景。"床前双草屦"可能是指脚下的草鞋,或许是室内的两块草垫,而"檐下一纱灯"则形象地表达了夜晚的宁静与简陋,灯光微弱如同蛛丝。

"佩委腰无力,冠欹发不胜"则直白了僧人的衰老和体力的衰退。曾经可能华丽的装饰如今已无法再现,而头上的冠子也因年迈而难以支撑。

最后一句"鸾台龙尾道,合尽少年登"中,“鸾台龙尾道”很可能是指古代某处著名的楼阁或道路,这里的“合尽”则意味着曾经辉煌的岁月已经过去了,那些年轻时攀登的高峰现在看来只是无奈的回忆。

这首诗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时光流逝、英雄迟暮的情感,以及对于过往辉煌生命无法复返的深刻感慨。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西风

西风来几日,一叶已先飞。

新霁乘轻屐,初凉换熟衣。

浅渠销慢水,疏竹漏斜晖。

薄暮青苔巷,家僮引鹤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西还寿安路西歇马

槐阴歇鞍马,柳絮惹衣巾。

日晚独归路,春深多思人。

去家才百里,为客只三旬。

已念纱窗下,应生宝瑟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西岩山

千古仙居物象饶,道成丹熟昼升霄。

岩前宝磬转松韵,洞口灵池应海潮。

崖折百花迟日晚,鹤归清夜唳声遥。

登临渐到希夷境,手拂行云度石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西河雨夜送客

云黑雨翛翛,江昏水闇流。

有风催解缆,无月伴登楼。

酒罢无多兴,帆开不少留。

唯看一点火,遥认是行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