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二首(其一)

一驻南宁五月馀,始因送远过僧庐。

浮屠绝壁经残燹,井灶沿村见废墟。

抚恤尚惭凋弊后,游观正及省耕初。

近闻襁负归猺獞,莫陋夷方不可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守仁在南宁停留五个月期间的所见所感。首句“一驻南宁五月馀”,点明了诗人在此地逗留的时间之长。接着,“始因送远过僧庐”一句,透露出诗人是为了送别而偶然经过一处僧舍,引出了对周围环境的观察。

“浮屠绝壁经残燹”描绘了僧舍所在的山壁上,佛经残破,历经战火的痕迹,展现出历史的沧桑与战争的残酷。“井灶沿村见废墟”则进一步描述了村庄的荒凉景象,井和灶台旁是废弃的房屋,一片废墟,暗示了战乱后的惨状。

“抚恤尚惭凋弊后”表达了诗人对于未能及时给予受灾地区足够援助的自责与愧疚之情。“游观正及省耕初”则转而描写诗人此时正好有机会观察到当地开始进行农事活动的情景,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关注。

最后,“近闻襁负归猺獞,莫陋夷方不可居”两句,通过听说的消息,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偏远地区生活条件艰苦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这些地方难以居住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后南宁地区的社会面貌,既有对历史伤痕的反思,也有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南宁二首(其二)

劳矣田人莫远迎,疮痍未定犬犹惊。

燹馀破屋须先缉,雨后荒畲莫废耕。

归喜逃亡来负襁,贫怜繻绔缀旗旌。

圣朝恩泽宽如海,甑鲋盆鱼纵尔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往岁破桶冈宗舜祖世麟老宣慰实来督兵今兹思田之役乃随父致仕宣慰明辅来从事目击其父子孙三世皆以忠孝相承相尚也诗以嘉之

宣慰彭明辅,忠勤晚益敦。

归师当五月,冒暑净蛮氛。

九霄虽已老,报国意犹勤。

五月冲炎暑,回军立战勋。

爱尔彭宗舜,少年多战功。

从亲心已孝,报国意尤忠。

形式: 古风

题甘泉居

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

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

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

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

行看罗浮去,此心聊复足。

形式: 古风

书泉翁壁

我祖死国事,肇禋在增城。

荒祠幸新复,适来奉初蒸。

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寻。

苍苍兼葭色,宛隔环瀛深。

入门散图史,想见抱膝吟。

贤郎敬父执,僮仆意相亲。

病躯不遑宿,留诗慰慇勤。

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

道通著形迹,期无负初心。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