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副普济过予诘其师名僧职之所自则曰尝济活饥民百万朝廷论酬以得之钦叹不足继以诗云

佛子苇麻众,槩能蚕食人。

庸奴买师名,纳赀不计缗。

普济释苑秀,类同行佛均。

往岁东阳饥,愁声聒苍旻。

天民坐欲死,谁肯发一囷。

师勇营饘糜,全活百万民。

外台上其事,朝廷嘉师仁。

相府议优赏,美号宠厥身。

汝往贰尔正,示劝出圣神。

今时士大夫,体虽具缨绅。

十九饱妻孥,何暇及困贫。

视师固有激,抑可警其伦。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僧侣众多如芦苇麻,都能蚕食人间。
平庸之辈购买师德之名,收钱不计其数。
普度众生的佛法精华,如同同行者共同修行。
昔日东阳闹饥荒,哀愁之声震动苍穹。
百姓苦不堪言,却无人施舍救急。
大师勇敢地提供粥食,救活了百万民众。
此事上报朝廷,赞赏大师的仁慈。
宰相商议给予优厚奖赏,尊称加于他身上。
你应辅佐正义,以激励世人效仿圣贤。
现今士大夫,虽然衣冠楚楚。
十九人中就有富足者,哪顾得上贫困之人。
看待大师的行为,我们应有所触动,警醒同类。

注释

佛子:指佛教徒,特别是出家人。
苇麻:比喻僧侣众多。
蚕食:比喻逐渐侵吞或消耗。
庸奴:平庸无能的人。
纳赀:缴纳财物。
普济:普遍救济。
释苑:佛教寺庙。
饥:饥饿。
苍旻:天空。
天民:百姓。
师勇:大师的勇敢行为。
饘糜:稠粥。
贰:辅助。
正:正义。
圣神:圣贤。
缨绅:古代官员的服饰,代指士大夫。
妻孥:妻子和孩子。
激:激励。
警:警示。
伦:同类,人们。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强至所作,题为《僧副普济过予诘其师名僧职之所自》。诗中描绘了一位名叫普济的僧人,他以慈悲为怀,积极投身于救济饥民的行动中,拯救了百万民众的生命。他的善举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嘉奖,被赐予美名。诗人借此诗对普济的行为表示钦佩,并批评当时社会上许多士大夫虽然身份显赫,却忽视了贫困者的困境,以此激发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诗中“佛子苇麻众,概能蚕食人”形象地刻画了普济僧人的无私与大爱,如同佛门弟子中的佼佼者。“庸奴买师名,纳赀不计缗”则讽刺了那些只为求名利而不顾百姓疾苦的人。“师勇营饘糜,全活百万民”直接赞美了普济的实际救援行动。“相府议优赏,美号宠厥身”描述了朝廷的表彰,而“汝往贰尔正,示劝出圣神”则是对士大夫们的警醒,希望他们能从普济的事迹中受到启示。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是对普济功德的颂扬,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反思,具有鲜明的道德教化意义。

收录诗词(833)

强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墨蟹

琐琐江湖中,忽在幽人壁。

短螯利双钺,长跪生六戟。

骨眼惊自然,熟视审精墨。

初疑蟺穴刺,犹带浮泥黑。

横行竟何从,躁心固已息。

终朝墙壁间,颇有肥霜色。

我来空持杯,左手莫汝食。

谁夺造化功,生成归笔力。

形式: 古风

横溪回道中作

赤云蔽层霄,旱日作炎酷。

解带荫广厦,肤汗发如沐。

世无广寒宫,何地避蒸溽。

嗟嗟尚未已,里胥报甚速。

云有邑顽民,饮酒溢鼠腹。

半酣张空拳,中者致殒踣。

甲令著定宪,继踵当视覆。

驱车不敢缓,冒暑走山曲。

敝盖无丈阴,托庇何局促。

因思古贤宰,民鲜犯鞭扑。

子贱弗下堂,政务自清肃。

顾予今何人,为治乃不淑。

民既冒重辟,己亦苦匍匐。

胡不树善治,泰然处华屋。

形式: 古风

题可久上人房素屏

雕轩画室吴僧居,花草禽鱼屏面集。

岂如萧爽大士堂,雪山数尺平头立。

满斋虚白已自生,隔坐纷华不容入。

霜毫一扫都无痕,独有淋漓粉光湿。

好丹世上空纭纭,趣与师同百无十。

常时吟客惟我来,共爱此屏微静翕。

目睛难驻手试扪,指下琉璃无寸涩。

愿乘醉笔留几行,为写高僧白云什。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题惟晤师斑竹杖

蜀江濯锦含文漪,竹生江岸初绿滋。

锦波一浸入竹肌,万洗不落斑在皮。

又闻泪点洒舜妃,遗迹渐染传今时。

搯不受爪滑可持,隐起高节无屈攲。

江神虽宝莫自私,烟根忽逐霜刀离。

截而为杖得者谁,庞眉大士今一枝。

斑斓颇与坏衲宜,朝跻山巅暮江湄。

山备兕虎江蛟螭,尔杖未折莫汝危。

足力自健无险巇,安用童子两肩为。

当年常竹纹无奇,犹托变化神葛陂。

况此已是斑龙儿,长恐一旦风云随。

复整头角还天逵,未必久为师有之。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