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是处皆堪结草庵,宁论塞北与江南。
上林远赋讽才一,光范门书献至三。
麟获鲁西终圣笔,马浮江左坐玄谈。
古书疑信常相半,何必深疑禦寇聃。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刘克庄所作,名为《用厚后弟强甫韵(其七)》。诗中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和生活态度的自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首句“是处皆堪结草庵”,表达了诗人对于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建立起自己的草庵,体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接着“宁论塞北与江南”则进一步强调,无论是在边塞还是在江南,都无需过多比较和选择,只要能够自得其乐即可。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接纳和内心的平和。
第三句“上林远赋讽才一”,指的是诗人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崇尚和模仿,尤其是对西汉时期班固《两都赋》的欣赏。这里的“讽”字含有赞美之意,而“才一”则表明了诗人对这一文学传统的高度认同。
第四句“光范门书献至三”,讲述的是诗人对于古代圣贤的尊崇,以及他自己在学问上的追求和成就。这里的“光范”指的是光耀门楣,即后世子孙因其先祖之名而扬名,成为家族的荣耀。
第五句“麟获鲁西终圣笔”,提及了古代贤才孔子的著作《春秋》,其中“麟获”是指《春秋》中记载的祥瑞之物——麒麟,而“鲁西”则是孔子出生地鲁国的别称。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儒家经典的崇敬和学习。
第六句“马浮江左坐玄谈”,则描绘了一种超然世俗、与道合一的修养境界。这里的“马浮”可能指的是古代隐逸马良,象征着出世离俗,而“江左”则是对江南水乡的美好称呼,“坐玄谈”则体现了诗人追求高深玄远的哲学思考。
最后两句“古书疑信常相半,何必深疑禦寇聃”,表达了一种平和宽容的态度。诗人认为对于古代文献,不必过于苛责其真伪,因为它们往往在传承过程中会有所增减和变异。这里的“相半”意味着对待这些问题持有一种中庸之道,而不是深入怀疑。
综上所述,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文学、学问以及哲理的深厚情感和独到的见解,同时也反映出他追求超脱世俗、达到心灵自由状态的生活理念。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老禅和筑退居庵,识路何须待指南。
野叟得年今九九,星翁布算更三三。
有诗入梦撩灵运,无藁藏山愧史谈。
愚智同归一抔土,管他后世传非聃。
懒访半山云顶庵,且撑一叶泛溪南。
花间渐觉同游少,桑下何曾作宿三。
古有刘伶呼不醒,今无卫玠共谁谈。
五千言是家人语,长笑诸家误注聃。
先皇亲为扁溪庵,奎画煌煌阳世南。
多病安知年望九,归耕何幸岁登三。
新诗有弟聊相属,前事无人与共谈。
作饮中仙殊不恶,何须苦淡学瞿聃。
素昧清真与顺庵,偶然爱唱望江南。
世因玉佩轻秦七,天把蓑衣贵谢三。
郢可忧虞成永叹,汉方隆盛勿多谈。
古今大瞻惟蒙叟,不但诬丘又谤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