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胡考甫

胡公精悍姿,勇气如秋鹰。

兵书百万言,挥麈谈如倾。

羞戴文吏冠,慨然喜功名。

愿得丈二殳,为国作长城。

朝廷士力盛,战马如云腾。

貔貅饱肉食,武库森神兵。

此岂不足用,麾之若雷霆。

如何彼黠虏,坐敢邀金缯。

由来在得将,选择当至精。

譬如养骐骥,有御乃能行。

安得伟丈夫,长驱两隅清。

淮南听公语,乃是卫霍朋。

终军白面儿,尚欲请长缨。

纵横老将手,出袖盍一呈。

策马勿自滞,我将观厥成。

一奋庸将骄,汎灌出精英。

立功报天子,执节拥旗旌。

男儿当封侯,宁为老书生。

形式: 古风

翻译

胡公英姿焕发,勇猛如秋日雄鹰。
他精通百万兵书,谈论起来滔滔不绝。
他不愿仅戴文官帽,渴望建功立业显名声。
他希望持丈二长矛,为国家守护边疆如长城。
朝廷将士众多,战马奔腾如云。
勇士们饱餐战肉,武库中兵器森严。
这些难道还不够?指挥起来威如雷霆。
然而狡猾的敌人,竟敢索求金银财帛。
历来战争胜利在于良将,挑选将领必须精细。
如同养育千里马,驾驭者至关重要。
何处寻得英勇壮士,能扫清四方安宁。
淮南人听胡公言语,他是卫青霍去病般的英雄。
少年终军志向远大,愿领长缨平定四方。
老将们的智谋和勇猛,何不展现出来。
策马勿犹豫,我将见证你的成就。
庸将一旦振奋,便会激发真正的精英。
功成名就回报天子,手持节杖引领大军。
男子汉应追求封侯,但我宁为读书人。

注释

精悍:英俊勇猛。
秋鹰:比喻胡公的锐利和勇猛。
挥麈:挥动麈尾,形容谈论兵书时的潇洒自如。
文吏冠:文官的帽子,表示对武将身份的不屑。
丈二殳:古代长矛,象征战斗力量。
长城:比喻保卫国家的屏障。
麾之若雷霆:指挥若定,威势如雷霆。
黠虏:狡猾的敌人。
得将:得到合适的将领。
养骐骥:培养千里马,比喻选拔和培养人才。
伟丈夫:伟大的男子汉。
卫霍朋:卫青、霍去病,汉代名将。
策马:驾驭马匹,比喻行动或指挥。
庸将:普通将领。
执节:手持节杖,象征权力和责任。
封侯:古代封赏功臣的一种方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领的英勇形象,胡公被塑造成一位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理想人物。开篇即用“精悍”二字形容其外貌与气质,接着以“秋鹰”比喻其勇猛如同猎鹰般矫健。诗人通过对胡公军事才能的描写,如“兵书百万言,挥麈谈如倾”,展现了他在军事上的造诣与才华。

“羞戴文吏冠,慨然喜功名”一句,则透露出胡公虽身着儒雅文职之装,但内心渴望的是武功的荣耀。这不仅体现了胡公个人的志向,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军事成就的重视。

“愿得丈二殳,为国作长城”表达了胡公为国捐躯、筑长城以保家园的壮志。随后的“朝廷士力盛,战马如云腾。貔貅饱肉食,武库森神兵”则是对军队威势与装备的描绘,展示了国家的强大和战争准备的充分。

诗中还有一段对话,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戏剧性,也使整首诗更加生动。通过“终军白面儿,尚欲请长缨”一句,可以感受到胡公对于尚未出征的年轻士兵的关心与期许。老将手中的“纵横”则象征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战略智慧。

最后,“策马勿自滞,我将观厥成。一奋庸将骄,汎灌出精英”表达了胡公对战争胜利的信心,以及他个人能力的展现。结尾“立功报天子,执节拥旗旌。男儿当封侯,宁为老书生”,则是对胡公将来必将建功立业、封侯拜相的预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士大夫应该投身沙场、建立武功以成就一番事业的理想。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塑造了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也展现了作者对军事与个人英勇的赞美,以及对国家强盛和边疆安全的关切。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送胡唐臣赴苏州佥判

他日驰戎马,风尘从事衫。

花开大梁酒,木落太湖帆。

幕府烦精悍,吴山入笑谈。

长安米不贱,君与问江南。

形式: 五言律诗

送晁将之咸平簿

逢君执经博士堂,见君赐第出明光。

俯眉作吏百态恶,豫章参天要雪霜。

连墙秋雨老藜苋,十日不见已束装。

试寻崔丞谢客处,壁间有诗细作行。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送梅子明通判馀杭

东南山水窟,钱塘吴越都。

吾人神仙后,厌直承明庐。

一舸去莫挽,落帆风月湖。

蹁跹青衿子,能诵先生书。

借问太守谁,子云蜀名儒。

家有王阳金,清商奏箫竽。

相逢不妨饮,坐啸治有馀。

遥知子还日,未厌浙江鱼。

形式: 古风

送麻田吴子野还山

麻田老仙身驭风,万里一息如飞蓬。

行穷山川出天外,阅尽世界归壶中。

经过卖药勾漏客,乡里高年南极翁。

我亦有心游八极,从公一借葛陂龙。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