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王道者

混俗从教鬓似银,世人无分得相亲。

槎流海上波涛阔,酒满壶中天地春。

功就不看丹灶火,性闲时拂玉琴尘。

仙家变化谁能测,只恐洪崖是此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随世俗生活,头发如银白,与世人难以亲近。
乘槎漂浮在海上,波涛汹涌,酒壶中盛满的不仅是酒,更像天地间的春意。
功成名就无需再炼丹,闲暇时拂去琴上的灰尘。
神仙的变化谁能揣摩?只怕我此刻就是洪崖化身。

注释

混俗:融入世俗。
教:让。
鬓:两鬓。
似:像。
银:白色,形容头发白。
相亲:亲近。
槎:古代神话中的木筏,这里指舟船。
流:漂流。
波涛阔:海浪宽广。
酒满壶:酒壶斟满。
天地春:象征着广阔和深远。
功就:功成名就。
丹灶:炼丹的炉灶,象征修炼。
火:炼丹的火焰。
拂:擦拭。
玉琴:珍贵的琴。
尘:灰尘。
仙家:神仙的世界。
变化:变幻莫测。
测:揣测。
洪崖:传说中的仙人。
此身:自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人的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状态。开头两句“混俗从教鬓似银,世人无分得相亲”写出了道人对世俗纷争的漠视与超然,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的人们感到的一种孤独感。

接着,“槎流海上波涛阔,酒满壶中天地春”两句则描绘了一幅道人在大自然中畅饮、享受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这里的“槎流”可能指的是长江的水势,而“酒满壶中”则是对他享乐时光的一种写照。

诗中的“功就不看丹灶火,性闲时拂玉琴尘”两句更深入地揭示了道人的精神追求。这里的“功就”可能指的是修炼成果,“丹灶火”则是外丹修炼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工具或象征,而“不看”表明他对此类世俗功名已无所谓;而“性闲时拂玉琴尘”则展示了道人在闲暇之际,拂去心中的尘埃,用玉琴来抒发超凡脱俗的情怀。

最后,“仙家变化谁能测,只恐洪崖是此身”两句表现出对仙界境界的向往与自我认知的深刻。这里的“仙家变化”指的是道教中追求的长生不老、变化无穷的仙境,而“谁能测”则表达了对于这种境界难以捉摸的复杂情感;“只恐洪崖是此身”则似乎在表达一种担忧,即自己是否已经达到或即将达到那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道教修炼生活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自由与永恒生命的追求,以及他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自我定位。

收录诗词(310)

李中(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 字:有中
  • 籍贯:江西九江

相关古诗词

赠史虚白

致主嘉谋尚未伸,慨然深志与谁论。

唤回古意琴开匣,陶出真情酒满樽。

明月过溪吟钓艇,落花堆席睡僧轩。

九重梦卜时终在,莫向深云独闭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赠永真杜作翱少府

蓝袍竹简佐琴堂,县僻人稀觉日长。

爱静不嫌官况冷,苦吟从听鬓毛苍。

闲寻野寺听秋水,寄睡僧窗到夕阳。

骞翥会应霄汉去,渔竿休更恋沧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赠朐山孙明府

县庭无事似山斋,满砌青青旋长苔。

闲抚素琴曹吏散,自烹新茗海僧来。

买将病鹤劳心养,移得闲花用意栽。

几度访君留我醉,瓮香皆值酒新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赠朐山杨宰

讼闲徵赋毕,吏散卷帘时。

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

得诗书落叶,煮茗汲寒池。

化俗功成后,烟霄会有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