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三首(其二)

寻师认得本心源,两岸俱玄一不全。

是佛何须更求佛,只因从此便忘言。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偈三首(其二)》由唐代诗人正原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禅理。诗中“寻师认得本心源”意味着在寻找智慧和真理的过程中,最终认识到内心的源头,即本性或真我。这里的“本心源”象征着内在的智慧和真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固有的东西。

“两岸俱玄一不全”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内心的两个方面比作两岸,都充满了神秘(玄),但整体来看并不完整(一不全)。这暗示了内心的两面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同时也提示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需要超越表面的对立,达到一种更为深刻的理解。

“是佛何须更求佛”则进一步阐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自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已经达到了佛的境界,那么他自然就是佛,无需再向外寻求佛的形象或教义。这句话强调了自我觉悟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和解脱来自于内心的觉醒,而非外在的教导或信仰。

最后,“只因从此便忘言”表明了通过深入的内省和理解,言语变得多余,因为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已经融入了心灵之中。这反映了禅宗中“言语道断”的观念,即语言无法完全表达出终极真理,真正的领悟只能通过直接体验获得。

综上所述,《偈三首(其二)》通过简练的语言,探讨了内心探索、自我觉悟与言语限制等主题,展现了禅宗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即通过内心的觉醒来达到对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3)

正原(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三首(其三)

刘民周续岂颠痴,弃世犹求远大师。

今日幸逢玄旨在,须将心地种禅枝。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答王侍郎讽问黑豆未生芽时颂

菩提慧日朝朝照,般若凉风夜夜吹。

此处不生聚杂树,满山明月是禅枝。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偈四首(其一)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君。

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无妨分不分。

见闻觉知本非尘,识海波中自昧身。

状似碧潭波沫覆,灵王翻作客中宾。

形式: 偈颂

偈四首(其二)

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觉妄真。

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

形式: 偈颂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