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有会景亭,处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其名。予欲迁之少西,临断岸,西向可以远望,而力未暇,特为制名曰招隐。仍为诗以告来者,庶几迁之

飞檐临古道,高榜劝游人。

未即令公隐,聊须濯路尘。

茅茨分聚落,烟火傍城闉。

林缺湖光漏,窗明野意新。

居民惟白帽,过客漫朱轮。

山好留归屐,风回落醉巾。

他年谁改筑,旧制不须因。

再到吾虽老,犹堪作坐宾。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翻译

飞檐下的屋檐靠近古老的街道,高高的榜单鼓励着过往的行人。
没有立即让官员归隐,暂且洗净旅途中的尘埃。
简陋的茅草屋分散在各处村落,炊烟缭绕在城墙边。
树林间隙中湖光透出,明亮的窗户带来田野的新鲜气息。
居民们戴着白帽,过客们的华丽马车随意驶过。
山景优美,让人想留下木屐以便再来,微风吹落了醉人的酒巾。
未来或许有人会改建,但旧有的格局无需改变。
即使我再次来访时已老去,依然能作为座上宾。

注释

飞檐:屋檐装饰有翘角。
古道:古老的街道。
高榜:高悬的榜单。
游人:过往行人。
令公:古代对官员的尊称。
隐:隐居。
濯:洗涤。
路尘:旅途中的尘埃。
茅茨:简陋的茅草屋。
聚落:村落。
烟火:炊烟。
城闉:城墙边。
湖光漏:湖光透过树林缝隙。
野意:田野风光。
白帽:当地居民的传统服饰。
朱轮:华丽的马车。
归屐:用来归乡的木屐。
落醉巾:被风吹落的酒巾。
改筑:改建。
旧制:原有的格局。
再:再次。
坐宾:座上宾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风景宜人的地方,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想要迁就并重建一座名为“招隐”的亭子的愿望。全诗语言优美,意境幽深,充分展现了苏轼不仅在诗歌创作上的造诣,更在园林建筑方面的独到见解。

飞檐临古道,高榜劝游人。这两句设定了一种古老而静谧的景象,飞檐指的是屋檐的边缘,临古道则是说亭子位于一条古老的小路旁。高榜通常用于公告或告示,这里用来劝说过往的游人。

未即令公隐,聊须濯路尘。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将这处风景隐匿起来,只是暂时的愿望,因为还需要让人们知道这里美丽的存在,所以只是轻轻地踏上一点路上的尘土。

茅茨分聚落,烟火傍城闉。茅茨可能指的是一种野生的草本植物,而聚落则是村庄的意思,整句话描绘了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生活。烟火则象征着生活的气息和温暖。

林缺湖光漏,窗明野意新。这两句中,“林缺”指的是树木稀疏的地方,可以看到湖水的倒影。“窗明”可能是指亭子中的窗户清晰无遮挡,而“野意新”则是说远处的自然景色给人以新的感受。

居民惟白帽,过客漫朱轮。居民头戴白帽,显得简单而宁静;而过客则是驾着红色的车轮(朱轮),漫无目的地行走在这片土地上。

山好留归屐,风回落醉巾。这两句中,“山好”表达了对美丽山景的喜爱和留恋,而“风回落醉巾”则是说微风吹过,带来了一种如醉如痴的感觉。

他年谁改筑,旧制不须因。诗人希望未来的人不要改变这里的建筑风格,因为旧有的设计已经很完美,不需要任何理由去改变它。

再到吾虽老,犹堪作坐宾。这两句表达了即使自己将来年老,仍然愿意回到这座亭子里做一位安静的座客,享受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的氛围。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扶风天和寺

远望若可爱,朱栏碧瓦沟。

聊为一驻足,且慰百回头。

水落见山石,尘高昏市楼。

临风莫长啸,遗响浩难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其一)

湖上萧萧疏雨过,山头霭霭暮云横。

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其二)

谁谓江湖居,而为虎豹宅?

焚山岂不能,爱此千竿碧。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