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人求赞(其一)

咄哉灭胡种,面目真可恶。

过桥便拆桥,得路便塞路。

虽欲彊柔和,毕竟触人怒。

万事类如此,谁敢相亲附。

乞儿囊本空,常誇敌国富。

闻说阎罗王,未免生怕怖。

休更放大言,嫌佛不肯做。

形式:

翻译

哎呀,消灭胡人种族,他们的样子实在可恨。
一旦过了桥就拆桥,有了路就堵住不让通行。
虽然想表现出温和,但终究会触怒他人。
世间万物大抵如此,谁还敢去亲近依附。
乞丐的口袋本来就是空的,却常常夸耀敌国富有。
听说阎罗王的审判,也让人难免感到害怕。
别再夸下海口了,因为连佛都不愿意去做这样的事。

注释

咄哉:感叹词,表示惊讶或责备。
胡种:指胡人,古代对北方民族的泛称。
面目:外表, 脸色。
可恶:令人厌恶。
拆桥:比喻背信弃义。
塞路:阻挠前进。
彊柔和:勉强表现出柔和。
触人怒:惹人生气。
万事:所有的事情。
相亲附:亲近依附。
乞儿:乞丐。
囊:口袋。
敌国富:夸耀敌人的富有。
阎罗王:佛教中的地狱主宰。
生怕怖:非常害怕。
大言:夸大不实的话。
嫌佛不肯做:即使佛也不愿做这种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师释宗杲所作的《禅人求赞(其一)》,以讽刺和警世的口吻表达了对某些人的不满和批评。诗中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那些背信弃义、自私自利的人,他们如同过河拆桥、得势便堵路的小人,表面上试图示弱以获取和谐,但实质上却触动了人们的愤怒。诗人借此警示世人,世间之事多有反复无常,人们不敢轻易亲近此类人物。

诗中的"咄哉灭胡种,面目真可恶",可能暗指某些人忘恩负义的行为,"过桥便拆桥,得路便塞路"则直接刻画了这类人的自私行为。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人的虚伪和后果,"虽欲彊柔和,毕竟触人怒",表明他们的伪装无法掩盖本质。

最后,诗人以乞丐的心态和阎罗王的审判作比,指出无论贫富,都不应夸耀自己的优势,而应谨慎言行,以免招致反感或不幸。"休更放大言,嫌佛不肯做",劝诫人们要谦虚低调,不可过于狂妄。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语言犀利,具有鲜明的讽刺意味,展现了禅宗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和对道德品质的倡导。

收录诗词(425)

释宗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字:昙晦
  • 籍贯: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
  • 生卒年:1089~1163

相关古诗词

答刘安抚

毛锥子上通消息,争似亡言绝见知。

后夜一轮空界月,清光千里共依依。

形式: 七言绝句

谢紫岩居士

紫岩分惠建溪茗,妙喜答以青州衫。

得人一牛还一马,前三三与后三三。

形式: 七言绝句

超宗道人请赞

一条白棒,佛祖俱打。超宗禅人,大胆不怕。

画我来乞赞,鬼门上帖卦。

三十年后此话大行,任一切人钻龟打瓦。

形式:

释迦出山相赞

正觉山前折却本,三七日内心头闷。

却来鹿苑讨便宜,好与拽翻椎一顿。

形式: 押[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