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江百咏(其八)筼筜亭

娟娟细细两三丛,却厌桃花相近红。

已有数枝湘浦月,不消千亩渭川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翻译

娟娟细细的两三丛,却不喜欢桃花那鲜艳的红色。
已经有几枝在湘浦月色下开放,无需再有千亩渭川的清风拂过。

注释

娟娟:形容姿态柔美。
细细:形容植物细小而密集。
丛:丛生的一簇。
却:转折连词,表示相反的态度。
厌:厌恶,不喜欢。
桃花:春天盛开的花卉。
相近红:指桃花颜色鲜艳。
已:已经。
数枝:几枝。
湘浦:湘江边的水边,古代地名。
月:月亮。
不消:不必,不需要。
千亩:大片土地,形容面积广大。
渭川:渭河两岸,古代地名。
风:风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娟娟细细两三丛"中的"娟娟"形容草木的纤细,"两三丛"则指少量的几丛,这里可能暗示着初生的竹子或其他植物,它们在春天逐渐长成。诗人用这样的景象来表达一种生机勃勃的情趣。

而"却厌桃花相近红"则显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他对那些过分抢眼的桃花之 крас感到了一种厌倦,可能是在强调他更欣赏那些不那么夺目的自然景致,如细微的竹丛。

接下来的两句"已有数枝湘浦月,不消千亩渭川风"则把视野转向了夜晚的湖上。"数枝湘浦月"可能指的是在湘江之滨,几枝竹子映照在清澈的月光下,这里诗人通过月光下的竹影来表达一种清净脱俗的情怀。而"不消千亩渭川风"则是在说,即使是广阔的渭川之风,也无法消减这份宁静和美好。这两句也许在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他更偏爱于平静、深远的自然景象中寻找灵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与淡雅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和审美取向。

收录诗词(131)

阮阅(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 籍贯:自号散翁亦称松菊道
  • 生卒年: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

相关古诗词

郴江百咏(其五十九)蒙泉

流出山根无尽时,潜深不似瀑泉飞。

此时非净还非垢,欲洗须知是钝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郴江百咏(其八十七)漏天

从古常闻有漏天,此言恐是里人传。

山深自合常多雨,不是娲皇补未全。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郴江百咏(其十六)碧虚亭

筇竹枝弯屐齿摇,登临身觉在烟霄。

千峰险似三川峡,一水深如八月潮。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

郴江百咏(其三十)骡穴观

朝辞湘楚暮山东,今在蓬莱第几峰。

可笑时人空扰扰,武昌山下问骡踪。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