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游

泊舟古城下,高阁快登眺。

大江会彭蠡,群峰豁玄峤。

清影涵空明,黛色凝远照。

碑留太史书,词刻长公调。

绝粒感楚囚,丹衷犹照耀。

怀哉不可招,凭阑一悲啸。

形式: 古风 押[啸]韵

翻译

停船在古城岸边,迫不及待登楼远望。
长江汇入彭蠡湖,众多山峰开阔无边。
清澈倒影映天空,青黑色的山色深沉而遥远。
石碑上刻着太史的记载,文字如长公的诗篇。
想起饥饿的楚囚,但赤诚之心依然明亮。
这份怀念无法召回,倚栏杆我发出一声悲啸。

注释

舟:船只。
古城:古老的城池。
高阁:高楼。
快:迅速。
登眺:登高远望。
彭蠡:古代湖泊名。
玄峤:深邃的山岭。
清影:清澈的倒影。
黛色:青黑色。
凝:凝聚。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历史。
书:记载。
词刻:雕刻的文字。
绝粒:断粮。
楚囚:楚国囚徒。
丹衷:赤诚之心。
怀哉:怀念啊。
不可招:无法召回。
凭阑:倚靠栏杆。
悲啸:悲凉的呼啸。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古城之下停舟,登高阁远眺的景象。开篇“泊舟古城下,高阁快登眺”两句,设定了一种闲适自得的情境,诗人的视野开阔,能够俯瞰整个古城的风貌。

接着,“大江会彭蠡,群峰豁玄峤”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山水之美。其中“大江会彭蠡”指的是长江与彭蠡湖(今云南的大理洱海)相连,形成一片辽阔的水域;“群峰豁玄峤”则形容众多山峰如同幽深神秘的仙境。

在“清影涵空明,黛色凝远照”两句中,诗人通过对光影的捕捉,传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感。这里的“清影”、“黛色”都极富表现力,描绘出一种淡雅而又深邃的意境。

下面,“碑留太史书,词刻长公调”两句,提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文学的追求。其中“碑留太史书”指的是古代碑文中记载的太史(官名)所著之书,而“词刻长公调”则表明诗人在创作上追求高远而不朽。

接下来的“绝粒感楚囚,丹衷犹照耀”两句,透露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敬仰。这里的“绝粒”指的是断绝饮食,“丹衷”则是古代官服上的装饰物,通过这两个意象,诗人表达了对楚囚(春秋时期被囚禁的楚国公子)的感慨和对那些忠诚官员的赞美。

末尾,“怀哉不可招,凭阑一悲啸”两句,则是诗人的个人情感流露。诗人站在城墙之上,心中充满了对往昔时光的无尽追思和不舍,但终究无法召回逝去的岁月,只能发出一声长叹。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怀旧伤感的情绪。

收录诗词(270)

戴叔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字:幼公(一作次公)
  • 籍贯:润州金坛(今属江苏)
  • 生卒年:732—789

相关古诗词

感怀二首(其一)

尺帛无长裁,浅水无长流。

水浅易成枯,帛短谁人收。

人生取舍间,趋竞固非优。

旧交迹虽疏,中心自云稠。

新交意虽密,中道生怨尤。

踟蹰复踟蹰,世路今悠悠。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感怀二首(其二)

主人饮君酒,劝君弗相违。

但当尽弘量,觞至无复辞。

人生百年中,会合能几时。

不见枝上花,昨满今渐稀。

花落还再开,人老无少期。

古来贤达士,饮酒不复疑。

形式: 古风

新年第二夜荅处上人宿玉芝观见寄

阳春已三日,会友闻昨夜。

可爱剡溪僧,独寻陶景舍。

形式: 古风 押[祃]韵

赠康老人洽

酒泉布衣旧才子,少小知名帝城里。

一篇飞入九重门,乐府喧喧闻至尊。

宫中美人皆唱得,七贵因之尽相识。

南邻北里日经过,处处淹留乐事多。

不脱弊裘轻锦绮,长吟佳句掩笙歌。

贤王贵主于我厚,骏马苍头如己有。

暗将心事隔风尘,尽掷年光逐杯酒。

青门几度见春归,折柳寻花送落晖。

杜陵往往逢秋暮,望月临风攀古树。

繁霜入鬓何足论,旧国连天不知处。

尔来倏忽五十年,却忆当时思眇然。

多识故侯悲宿草,曾看流水没桑田。

百人会中一身在,被褐饮瓢终不改。

陌头车马共营营,不解如君任此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