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武李陵司马迁传(其二)

河梁一别子卿归,删后无诗始有诗。

若把李陵从反汉,马迁膏鼎亦何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翻译

在河桥离别后,你子卿返回故乡,
从此以后,你的诗篇才开始涌现。

注释

河梁:河上的桥梁,这里指分别的地点。
子卿:苏武的字,这里代指友人。
删后:离别之后。
始有诗:开始有新的诗歌创作。
李陵:汉朝将领,因投降匈奴而被指责。
反汉:背叛汉朝。
马迁:司马迁,史学家,曾受宫刑。
膏鼎:古代的一种酷刑,指割下人肉涂于鼎上,这里象征牺牲。
何辞:有何顾忌,不辞赴死。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华 岳所作,名为《读苏武李陵司马迁传(其二)》。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和理想不渝的赞美之情。

“河梁一别子卿归”,这里的“河梁”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桥梁建筑,也常用来作为分别地点的象征。子卿,即司马迁,他被发配到边疆,途中所过之处即如同河梁一般,是他与故土、与朋友告别的地方。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司马迁遭遇的深切感受。

“删后无诗始有诗”,这句意在说明司马迁在被发配后,开始写作《史记》,这是对司马迁不屈才情、坚持历史记录精神的一种赞颂。即便是在遭遇极端磨难的情况下,他依然以其不朽的笔墨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

“若把李陵从反汉”,这里提到的李陵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将军,因战败被迫投降匈奴,后成为汉朝与匈奴之间交流的关键人物。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李陵忠诚于国家、坚守立场不移的敬意。

“马迁膏鼎亦何辞”,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受宫刑,这里的“膏鼎”指的是古代一种酷刑,即将人烹煮至死。诗人借此形象强调了司马迁在面对残酷命运时的坚韧不拔与忠贞之心。

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遭遇,抒写了诗人对于忠诚、坚持理想和不畏艰险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诗人本身对于文字记录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收录诗词(402)

华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 字:子西
  • 籍贯:贵池(今属安徽)
  • 生卒年:1205

相关古诗词

酒禁

将军爱士民心失,太守忧民士气衰。

大抵军民皆赤子,如何从此便藩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阅明妃传(其一)

一万边兵不立功,却令娄敬自和戎。

犬羊不伏称臣妾,甘拜君王作妇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阅明妃传(其二)

汉家金帛作山堆,无奈酋奴眼不开。

今日单于恭子婿,方知娄敬是良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寄王五四将仕(其二)

周田且谓曾占易,商野何尝识梦书。

假使二君无感召,不成终老在樵渔。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