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华

太华复何如,名山控西极。

忽从天地分,屹立三万尺。

天维西北倾,扶持藉为壁。

风雷出毫末,日月转两腋。

秦川散馀秀,长空借残碧。

支离别周甸,指掌观禹绩。

因知方岳重,奚睹介丘忆。

苍旻仰犹高,厚载真有力。

形式: 古风

翻译

太华山又如何,它掌控着西部的边缘。
它突然从天地间分离,巍峨直耸三万尺高空。
天的北西方向似乎都倚靠在它身上,仿佛它是支撑的墙壁。
微小的风雷在其间起舞,日月在其两侧旋转。
秦地的美景如余晖般散落,广阔的天空借取它的最后一抹绿色。
它远离周朝的疆界,像是在手掌中展示大禹的功绩。
由此可知,那些重要的山岳是多么重要,哪里还会怀念那小小的山丘呢?
仰望苍穹,它依然显得无比高远,承载万物的力量无比真实。

注释

太华:指华山。
控西极:掌控西部边界。
屹立:高耸。
天维:天的方位。
秦川:古代中国秦地。
周甸:周朝的疆域。
方岳:四方的高山。
介丘:较小的山丘。
苍旻:青天。
厚载:承载万物。

鉴赏

此诗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太华山雄伟的形象跃然纸上。"太华复何如"展现了诗人对太华山之宏伟的好奇与赞叹,而"名山控西极"则明确了太华山的地位——它是控制着西方天际的巍峨巨峰。接着,"忽从天地分,屹立三万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太华山自天地裂开后挺拔而起,高达三万尺,其气势磅礴。

诗中还通过"天维西北倾,扶持藉为壁"表达了太华山对自然界的支撑作用,它如同一道不可动摇的屏障。而"风雷出毫末,日月转两腋"则传递出大自然的威力与变化无常,甚至连风和雷都从这座巨峰的缝隙中发出,而太阳和明月也似乎在山的两侧穿梭。

诗人随后通过"秦川散馀秀,长空借残碧"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赏。秦川流水潺潺,其间散落着自然赐予的馀秀,而那无尽的天空则从山中借取了一抹碧色。

"支离别周甸,指掌观禹绩"表达了诗人对远古时期伟大人物——大禹治水之功的敬仰。周甸是古代的土地单位,而大禹的业绩则如同掌中物,可供人们指点观赏。

最后,"因知方岳重,奚睹介丘忆"表达了诗人通过太华山对那些未曾亲见之高山大川的回忆与向往。而"苍旻仰犹高,厚载真有力"则是对自然界中这股巨大的力量的深刻认识和崇敬,这种力量不仅能支撑起重重山岳,也充满着无穷的生命活力。

总体来说,此诗通过太华山这一自然奇观,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之壮丽、永恒与神秘力量的深刻感悟和敬畏之情。

收录诗词(437)

李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字:方叔
  • 号:德隅斋
  • 籍贯:华州(今陕西华县)
  • 生卒年:zhì)(1059-1109

相关古诗词

夫人城

庸将昧奇正,乘鄣罕书勋。

我登夫人城,想见畚锸勤。

攻瑕既遇坚,坐制乌合群。

异时古烈妇,鲜以智勇闻。

褒称励愚懦,敢讽贤令君。

作传续烈女,远绍子政文。

壁间画葆羽,俾如娘子军。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孔北海堂

卯金自中叶,已若子南周。

阿瞒制威福,九鼎若缀旒。

馀子不复忌,多士例为仇。

崭然见芒角,已坐锢与钩。

谁知英雄彀,翻令作罝罘。

假手陷正平,谑玩戮杨修。

小慧尚必除,伟人那得留。

凛凛孔北海,胸次包九州。

倘令坐庙堂,大盗当寝谋。

专诛及斯人,遂负壑与舟。

当时同朝士,苟生盍包羞。

身死名亦灭,白骨委山丘。

先生虽千载,生气尚横秋。

当时眼中意,付与一醉休。

文人具文行,来作东诸侯。

尚友天下士,复于古人求。

作亭俯层城,持杯想风流。

壁间妙著述,腾光昏斗牛。

文存人亦亡,应从文举游。

我生真碌碌,与世甘沉浮。

思为坐上客,扬觯和南讴。

无成老岩谷,哀哉空白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少华山

少华连延翠烟永,细路缘云上高顶。

奇峰西奔入秦蜀,幽谷南通接荆郢。

昔年蛟龙忽变化,怒蹙山巅压州境。

山灵吐怪助豪彊,地轴狂推如转梗。

盘龙七社万户馀,卵覆巢倾伸臂猛。

近来又说神羊岭,六里横开罅如井。

居民惴惴已忧疑,惟恐蛟龙怒还逞。

勿令岸谷复颠移,鼓铸神功烦禹鼎。

形式: 古风

忆吾庐

缪挟经世策,蚤衰甘湮沦。

吾庐有佳趣,一廛良可亲。

茂林修竹地,青山白云人。

尘埃付捷径,风波委要津。

吾心如皦日,外物任浮云。

久厌牛马走,欲令鸥鹭驯。

岁月既荏苒,功名定因循。

执鞭吾弗能,得乘岂所欣。

畎亩乐可必,糟糠奚用勤。

泥龟喜曳尾,生刍耻屡陈。

束湿虽有术,末路复谁因。

愿为海底泥,肯羡山上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