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秦始皇陵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

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想起君王丧失德政,骊山下的遗迹让人联想秦朝的余晖。
政令繁琐导致文字变革,愚蠢的风俗竟引向焚书之灾。
阿房宫早已化为灰烬,宫殿间的复道也成了废墟。
本想避开东南海边的战乱之气,反而悲伤于贤士鲍宣被埋没的遭遇。

注释

眷言:深情地说,此处指回想。
君失德:君主失去了德行。
骊邑:骊山附近的地区,代指秦朝都城附近。
秦馀:秦朝之后遗留的。
政烦:政治纷乱。
改篆:改变文字,这里特指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
愚俗:愚蠢的习俗。
焚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
阿房:阿房宫,秦朝著名宫殿。
久已灭:早已被摧毁。
阁道:宫殿之间的高架通道。
成墟:变成废墟。
欲厌:希望避开。
东南气:东南方向的战乱或不祥之气,古代常以方位象征时局。
翻伤:反而感到悲伤。
掩鲍车:鲍宣被埋没的比喻,鲍宣是西汉贤士,这里泛指贤能之人。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历史兴衰和物是人非的诗,通过对秦始皇陵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过往帝国及其统治者的一种哀叹与批判。诗中的“眷言君失德”表达了对当时君主失去道德的指责,而“骊邑想秦馀”则是对秦朝昔日辉煌的回忆。

"政烦方改篆"一句,说明政治混乱之际,法律制度正在变更之中。"愚俗乃焚书"则是指秦始皇时期进行焚书坑儒的暴行,以此来统一思想和文化。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了秦朝短暂的覆灭。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中,“阿房”指的是阿房宫,即秦始皇陵附近的一座宏伟建筑,其“久已灭”说明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阁道遂成墟"则是说曾经连接阿房宫与秦始皇陵之间的道路,现在也已经变成了废墟。

最后两句,“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表达了诗人对秦朝残暴统治和无尽野心的批评,以及这种统治带来的深远后果。"欲厌东南气"可能是指秦始皇想要消除东南地区的文化影响或反抗势力,而“翻伤掩鲍车”则隐喻了战争与毁灭。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秦始皇陵及其周边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过往暴政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7)

李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登骊山高顶寓目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

阊阖雄里闬,城阙壮规模。

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

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

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

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

润色鸿业寄贤才,叨居右弼愧盐梅。

运筹帷幄荷时来,职掌图籍滥蓬莱。

两司谬忝谢钟裴,礼乐铨管效涓埃。

陈师振旅清九垓,欣承顾问侍天杯。

衔恩献寿柏梁台,黄缣青简奉康哉。

鲰生侍从忝王枚,右掖司言实不才。

宗伯秩礼天地开,帝歌难续仰昭回。

微臣捧日变寒灰,远惭班左愧游陪。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

大明御宇临万方,顾惭内政翊陶唐。

鸾鸣凤舞向平阳,秦楼鲁馆沐恩光。

无心为子辄求郎,雄才七步谢陈王。

当熊让辇愧前芳,再司铨筦恩可忘。

文江学海思济航,万邦考绩臣所详。

著作不休出中肠,权豪屏迹肃严霜。

铸鼎开岳造明堂,玉醴由来献寿觞。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