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

地接诸天近,山经万劫空。

丹砂仙火外,山鬼佛光中。

倏忽云霞相,微茫斧凿功。

人间定何世,离立转忡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文殊院的神秘与庄严。首句“地接诸天近”,以“诸天”象征高远与神圣,表达出文殊院位置之高,接近天界,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山经万劫空”,通过“万劫空”强调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进一步凸显文殊院的历史积淀与自然环境的壮丽。

“丹砂仙火外,山鬼佛光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仙火”与“佛光”并置,既体现了道家与佛教两种文化元素的融合,也暗示了文殊院作为宗教圣地的独特魅力。同时,“山鬼”这一意象的加入,增添了文殊院的神秘色彩,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丰富。

“倏忽云霞相,微茫斧凿功”描绘了云霞变幻莫测与人工雕琢的痕迹交织在一起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与神奇,又暗含了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和谐共存。这不仅是对文殊院景观的赞美,也是对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的深刻思考。

最后,“人间定何世,离立转忡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疑惑与感慨,以及对文殊院超然物外之境的向往。这两句诗以问句的形式收尾,引发读者深思,使得整首诗在描绘文殊院美景的同时,也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哲学思考。

综上所述,黄景仁的《文殊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神秘又庄严的宗教圣地形象,展现了文殊院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世界和存在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白猿

黄山白猿千年物,出没无时不知穴。

裹身只借千岩云,疗饥惟餐太古雪。

老僧诵号至夜分,下阶看天猿在门。

呼之不来近不避,玄玄默默西来意。

晓来乃在莲峰头,忽复吟声隔遥翠。

游人千百少一逢,应知祇在兹山中。

山空日暮无可托,我欲拾橡来相从。

形式: 古风

题文殊院

悟来千嶂失嶙峋,是象俱含太古春。

每见孤花山意露,偶听幽梵夜心真。

云霞境幻全宜佛,魑魅形空不喜人。

招手诸天容借问,此间曾转几回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山中见月

三更方见月,身在乱峰中。

音乐鸟啼夜,旃檀香布空。

尘心云缕灭,人语谷声通。

不寐寻幽去,山深未可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天都峰

昔游厌培塿,离地苦不高。

抱此十年志,乃与兹峰遭。

天风捲游袂,群峭争来朝。

地轴昔倾折,屹立支崇标。

一障东南山,不遣随海涛。

阴阳拆支脉,散衍如牛毛。

匡庐及天目,得一皆自豪。

开凿此最后,灵秘常中韬。

藏景达休彩,夜夜烛斗杓。

谁遣浮丘徒,挈袖来游遨。

锖气盗已尽,所剩粕与糟。

真宰一上诉,许与人气交。

兹峰独峻绝,一力当青霄。

太古积霞气,郁作青精苗。

世人不能采,采之寿松乔。

嗟嗟含生俦,杳火纷煎熬。

孤心入卑视,八表何寥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