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猿

黄山白猿千年物,出没无时不知穴。

裹身只借千岩云,疗饥惟餐太古雪。

老僧诵号至夜分,下阶看天猿在门。

呼之不来近不避,玄玄默默西来意。

晓来乃在莲峰头,忽复吟声隔遥翠。

游人千百少一逢,应知祇在兹山中。

山空日暮无可托,我欲拾橡来相从。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幽静的山林景象,通过白猿这一形象,展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微妙的和谐与冲突。

首句“黄山白猿千年物”,以黄山为背景,点明了白猿的栖息地,赋予其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接着,“出没无时不知穴”描绘了白猿行动的自由与隐秘,它们在山林间穿梭,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难以捉摸。

“裹身只借千岩云,疗饥惟餐太古雪。”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白猿的生活习性,它们依靠山间的云雾和古老的积雪生存,生活简单而自足,体现了自然界的原始状态和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老僧诵号至夜分,下阶看天猿在门。”这里引入了僧人的视角,通过老僧对白猿的观察,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某种联系与尊重。夜晚,僧人在山中诵经,白猿却出现在门前,这种偶然的相遇,似乎预示着某种超乎寻常的默契或启示。

“呼之不来近不避,玄玄默默西来意。”白猿面对僧人的呼唤,既不回应也不靠近,保持了一种神秘的距离感。这不仅是对白猿行为的描述,也暗示了某种深邃的哲学思考,即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互动,而是包含着更为复杂和深远的意义。

“晓来乃在莲峰头,忽复吟声隔遥翠。”早晨,白猿出现在莲峰之巅,其吟声在翠绿的山林中回荡,这一场景充满了诗意和宁静,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

“游人千百少一逢,应知祇在兹山中。”诗人指出,尽管山中游人众多,但能遇到白猿的机会却极为罕见,这不仅强调了白猿的稀有与神秘,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

最后,“山空日暮无可托,我欲拾橡来相从。”在山空日暮之时,诗人表达了想要与白猿相伴的愿望,这种愿望不仅仅是对动物的亲近,更是一种对自然生活、对简单纯粹生活方式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山林图景,通过对白猿这一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题文殊院

悟来千嶂失嶙峋,是象俱含太古春。

每见孤花山意露,偶听幽梵夜心真。

云霞境幻全宜佛,魑魅形空不喜人。

招手诸天容借问,此间曾转几回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山中见月

三更方见月,身在乱峰中。

音乐鸟啼夜,旃檀香布空。

尘心云缕灭,人语谷声通。

不寐寻幽去,山深未可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天都峰

昔游厌培塿,离地苦不高。

抱此十年志,乃与兹峰遭。

天风捲游袂,群峭争来朝。

地轴昔倾折,屹立支崇标。

一障东南山,不遣随海涛。

阴阳拆支脉,散衍如牛毛。

匡庐及天目,得一皆自豪。

开凿此最后,灵秘常中韬。

藏景达休彩,夜夜烛斗杓。

谁遣浮丘徒,挈袖来游遨。

锖气盗已尽,所剩粕与糟。

真宰一上诉,许与人气交。

兹峰独峻绝,一力当青霄。

太古积霞气,郁作青精苗。

世人不能采,采之寿松乔。

嗟嗟含生俦,杳火纷煎熬。

孤心入卑视,八表何寥寥。

形式: 古风

黄山松歌

黟山三十有六峰,峰峰石骨峰峰松。

有时松石不可辨,一理交化千年中。

丹砂琥珀共胎孕,亭亭上结朱霞封。

人言松相逊石相,即以松论何能穷。

沐日浴月晕苍翠,苔色散点周秦铜。

蕤绥上偃雨君盖,纠结下固虬灵宫。

鳞张鬣缩爪入肉,万劫避过雷火攻。

昔观图画讶未见,到眼更觉描无功。

悬崖嵌峒不知数,莘莘纵纵皆鬼工。

及至触手膏溢节,极瘦驳处春华同。

清泉洗根泻泱漭,瑶草分润生蒙茸。

翻嫌石相奇太过,相助为理论始公。

青牛伏龟不可得,几辈对此颜如童。

明当遍觅茯苓去,短锄碎斸千芙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