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对仙都白玉坛的向往与想象,以“望岳”为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对历史文化的追思。
首句“闻道仙都白玉坛”,开篇即点出所向往之地的神秘与神圣,白玉坛作为仙境的象征,引发了读者对美好境界的遐想。接下来,“东来灵气郁瓒岏”一句,通过“东来”的灵气,强调了白玉坛所在之地的灵秀之气,以及它与东方神秘力量的联系,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天回青眼三千里,路上云霄五十盘”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通往白玉坛之路的遥远与险峻。天回青眼,既指天空的广阔,也暗含道路的蜿蜒曲折;五十盘的云霄之路,则形象地展示了攀登过程的艰难与壮丽,同时也暗示了到达仙境的不易。
“终古儿孙朝岱帝,当年碑版肃祠官”两句,转而从历史的角度,赞美了白玉坛作为朝圣之地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终古儿孙的朝拜,体现了人们对仙山的崇敬之情;当年碑版肃祠官,则强调了白玉坛在古代宗教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
最后,“浮踪误我登临约,苍翠何时得饱看?”表达了诗人因未能亲临仙境而产生的遗憾与期待。浮踪误我,意味着诗人因某种原因未能实现登临的愿望;何时得饱看,则表达了诗人对有机会亲眼目睹仙境美景的渴望与期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美好事物难以触及的无奈与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白玉坛的描绘与赞美,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也反映了他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与敬仰,以及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执着与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