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野

治田长山下,引流坦溪曲。

东山有遗茔,南野起新筑。

家世素业儒,子孙鄙食禄。

披云朝出耕,带月夜归读。

身勚竟亡疲,团团欣在目。

野芳绿可采,泉美清可掬。

茂树延晚凉,早田候秋熟。

茶烹松火红,酒吸荷杯绿。

解佩临清池,抚琴看修竹。

此怀谁与同,此乐君所独。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长山脚下经营农田,疏导溪流弯曲成坦途。
东山有祖先的陵墓,南野新建了居所。
我家世代以读书为业,子孙们鄙视仅靠俸禄生活。
清晨披星戴月去耕作,夜晚带着月光回家读书。
辛勤劳作却毫无疲惫,心中满是对眼前景象的欢喜。
野外的花草绿意盎然,清泉甘甜可直接捧饮。
茂密的树木带来傍晚的清凉,早田等待秋天的丰收。
用松火煮茶,荷叶杯中盛酒绿意盎然。
在清澈池边解下佩饰,抚琴赏竹,悠然自得。
这样的情怀谁能共享,这份乐趣唯你独有。

注释

治田:经营农田。
引流:疏导水流。
遗茔:祖先的陵墓。
鄙食禄:鄙视仅靠俸禄生活。
披云:清晨露水未干。
团团:形容景象清晰可见。
野芳:田野的花草。
烹:煮。
抚琴:弹奏古琴。
此怀:这种情感。
所独:独有的乐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田园生活的隐士,他在长山下的田野中耕作,引导溪流曲折,以便于农业生产。他注意到东山有古墓,而在南野则开始了新一轮的土地开发。诗人家世以儒学为业,他的子孙们也过着简单的生活,满足于田园给予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诗中“披云朝出耕,带月夜归读”两句表明了主人公一日之内既勤劳地务农,也不忘阅读,这是中国古代士人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他们在田间辛勤劳作,但也享受着书卷带来的精神滋润。

“身勚竟亡疲,团团欣在目”则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平和安宁的田园生活感到满足,尽管身体因为劳动而疲惫,但心中充满了对这份简单生活的喜悦。

接下来的几句“野芳绿可采,泉美清可掬。茂树延晚凉,早田候秋熟”描绘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与依恋,以及对农事周期的深刻理解。

“茶烹松火红,酒吸荷杯绿”两句则是对生活中细节的刻画,表现了主人公在田园生活中的乐趣和享受。最后,“解佩临清池,抚琴看修竹”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全诗最后两句“此怀谁与同, 此乐君所独”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份田园生活的珍视,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在他心中的独特价值。整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文化和个人理想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270)

戴叔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字:幼公(一作次公)
  • 籍贯:润州金坛(今属江苏)
  • 生卒年:732—789

相关古诗词

将赴湖南留别东阳旧僚兼示吏人

智力苦不足,黎氓殊未安。

忽从新命去,复隔旧寮欢。

晓路整车马,离亭会衣冠。

冰坚细流咽,烧尽乱峰寒。

耆老相饯送,儿童亦悲酸。

桐乡寄生怨,欲话此情难。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柳花歌送客往桂阳

沧浪渡头柳花发,断续因风飞不绝。

摇烟拂水积翠间,缀雪含霜谁忍攀。

夹岸纷纷送君去,鸣棹孤寻到何处。

移家深入桂水源,种柳新成花更繁。

定知别后消散尽,却忆今朝伤旅魂。

形式: 古风

相思曲

高楼重重闭明月,肠断仙郎隔年别。

紫箫横笛寂无声,独向瑶窗坐愁绝。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恨满牙床翡翠衾,怨折金钗凤皇股。

井深辘轳嗟绠短,衣带相思日应缓。

将刀斫水水复连,挥刃割情情不断。

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妾身愿作巫山云,飞入仙郎梦魂里。

形式: 古风

桂阳北岭偶过野人所居聊书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

犬吠空山响,林深一径存。

隔云寻板屋,渡水到柴门。

日昼风烟静,花明草树繁。

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

不记逃乡里,居然长子孙。

种田烧险谷,汲井凿高原。

畦叶藏春雉,庭柯宿旅猿。

岭阴无瘴疠,地隙有兰荪。

内户均皮席,枯瓢沃野餐。

远心知自负,幽赏讵能论。

转步重崖合,瞻途落照昏。

他时愿携手,莫比武陵源。

形式: 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