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犬吠空山响,林深一径存。
隔云寻板屋,渡水到柴门。
日昼风烟静,花明草树繁。
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
不记逃乡里,居然长子孙。
种田烧险谷,汲井凿高原。
畦叶藏春雉,庭柯宿旅猿。
岭阴无瘴疠,地隙有兰荪。
内户均皮席,枯瓢沃野餐。
远心知自负,幽赏讵能论。
转步重崖合,瞻途落照昏。
他时愿携手,莫比武陵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桂阳北岭偶遇野人所居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犬吠空山响,林深一径存。隔云寻板屋,渡水到柴门。" 这几句设定了一种宁静而又有些许荒凉的自然环境,狗吠声在空旷的山中回响,树木茂密只留下一条小路可行。诗人通过“隔云”、“渡水”表现了到达这一幽深处所需的努力和探险精神。
"日昼风烟静,花明草树繁。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 这里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面,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历史联想和文化认同。他似乎在怀疑自己是否是古时的游子,并开始理解楚地的人们所用的语言。
"不记逃乡里,居然长子孙。种田烧险谷,汲井凿高原。" 这几句则转向了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诗人对这群隐逸者的生活方式表示出一种理解和认同,他们不再记挂远方的家乡,而是安定下来,甚至开始耕种土地,开辟险峻的地形以供农耕。
"畦叶藏春雉,庭柯宿旅猿。岭阴无瘴疠,地隙有兰荪。" 这里继续了田园生活的描写,通过“畦叶”、“庭柯”等意象,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又不失生机的自然景观。同时,“岭阴无瘴疠”和“地隙有兰荪”则透露出这里环境的清新和纯净。
"内户均皮席,枯瓢沃野餐。远心知自负,幽赏讵能论。转步重崖合,瞻途落照昏。" 这几句中,“内户均皮席”、“枯瓢沃野餐”继续了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同时诗人也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评价。他在远离尘嚣的心态下,自我反省,并且在幽静中寻找乐趣。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实际行动和观察。
"他时愿携手,莫比武陵源。"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刻的怀念之情,以及希望将来能与这里的隐逸者们再次相聚的愿望,而不愿意与世上的喧嚣比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他内心对于远离尘嚣、宁静生活的渴望。
不详
唐代诗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亭亭南轩外,贞干修且直。
广叶结青阴,繁花连素色。
天资韶雅性,不愧知音识。
闲居倦时燠,开轩俯平林。
雷声殷遥空,云气布层阴。
川上风雨来,洒然涤烦襟。
田家共欢笑,沟浍亦已深。
团团聚邻曲,斗酒相与斟。
樵歌野田中,渔钓沧江浔。
苍天暨有念,悠悠终我心。
泊舟古城下,高阁快登眺。
大江会彭蠡,群峰豁玄峤。
清影涵空明,黛色凝远照。
碑留太史书,词刻长公调。
绝粒感楚囚,丹衷犹照耀。
怀哉不可招,凭阑一悲啸。
尺帛无长裁,浅水无长流。
水浅易成枯,帛短谁人收。
人生取舍间,趋竞固非优。
旧交迹虽疏,中心自云稠。
新交意虽密,中道生怨尤。
踟蹰复踟蹰,世路今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