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其十九)

猕猴尚教得,人何不愤发。

前车既落坑,后车须改辙。

若也不知此,恐君恶合杀。

此来是夜叉,变即成菩萨。

形式: 古风

翻译

连猴子都能被教导,人为什么不能奋发图强?
前面的车已经掉进了坑里,后面的车必须改变路线。
如果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恐怕你将自食恶果。
这样的来者本是凶恶的夜叉,但一转变就能成为慈悲的菩萨。

注释

猕猴:指猴子,这里用来比喻较为低等的动物。
愤发:愤然奋发,激发出强烈的上进心。
前车:先行的车辆,比喻先例或先前的教训。
落坑:掉进坑里,比喻遭遇失败或挫折。
后车:跟随的车辆,比喻后来的人或事。
改辙:改变行车的轨迹,比喻改变方法或方向。
若也:假如,如果。
不知此:不明白这个道理。
恐君:恐怕你,对对方的一种敬称。
恶合杀:应当会遭受不好的结果,‘合’有应当之意,‘杀’泛指不好的结局。
此来:这样的来者,指某种情况或人的出现。
夜叉:佛教中的鬼神名,常形象为凶恶、恐怖,这里比喻为凶恶的人或状态。
变即成菩萨:一旦转变,就可以成为菩萨,菩萨是佛教中慈悲为怀、助人为乐的觉者,比喻转变为正面、高尚的形象。

鉴赏

这首诗是一位唐代诗人——拾得的作品,名为《诗(其十九)》。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借猕猴和夜叉、菩萨的变化来隐喻人世间教化与改过之理的诗歌。

"猕猴尚教得,人何不愤发。" 这两句表达了对人类不如动物能接受教育的感慨,反映出作者对于人们不愿意改变自己、学习新知识的失望情绪。

"前车既落坑,后车须改辙。" 这句话是用典故来告诉我们,历史上的失败和教训应该被记住,以避免重蹈覆辙。这里强调了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改变方向的重要性。

"若也不知此,恐君恶合杀。" 这两句表达的是,如果连这些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那么可能会招来灾难,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这句话增强了前面建议的紧迫感和严肃性。

"此来是夜叉,变即成菩萨。" 最后两句则是在说,即使是凶恶如夜叉的存在,也可以通过改变而成就为慈悲如菩萨。这一转折强调了改过自新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传达出对人性的反思与对教化和自我提升的强烈呼吁。

收录诗词(56)

拾得(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其二十)

自从到此天台寺,经今早已几冬春。

山水不移人自老,见却多少后生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诗(其二十一)

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

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诗(其二十二)

故林又斩新,剡源溪上人。

天姥峡关岭,通同次海津。

湾深曲岛间,淼淼水云云。

借问松禅客,日轮何处暾。

形式: 古风

诗(其二十三)

自笑老夫筋力败,偏恋松岩爱独游。

可叹往年至今日,任运还同不系舟。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