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舍利塔

粒粟悬悬左角钟,几年镇压梵王宫。

要知八万四千所,元在寻常一念中。

佛现紫金归胜地,僧誇乌石坠虚空。

毫光起处无人见,明月堂前玉几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一颗颗小米般的小钟挂在左角,多年以来镇守着梵王宫殿。
要知道那无数的佛寺,其实都源自于人们平常的一念之间。
佛祖显现在紫色的金色之地,僧人夸赞乌石从空中落下。
光芒乍现时无人察觉,只有明月堂前的玉几东方可见。

注释

粒粟:比喻极小的事物。
悬悬:悬挂的样子。
左角钟:指寺庙中的钟。
镇压:守护。
梵王宫:佛教中的宫殿,象征神圣之地。
八万四千所:泛指众多的佛寺。
元:本来,原来。
寻常一念:平常的思想或念头。
佛现:佛祖显现。
紫金:象征尊贵的金色。
归胜地:回到神圣的地方。
乌石:黑色的石头,可能指佛像或某种象征物。
坠虚空:从空中落下。
毫光:微弱的光芒。
无人见:不被人察觉。
明月堂:明亮的月光下之堂。
玉几东:玉制的桌子东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佛教圣地的壮丽景象和深邃意境。开篇“粒粟悬悬左角钟,几年镇压梵王宫”两句,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阿育王寺舍利塔的宏伟与古老,那个悬挂在左侧的铜钟似乎承载着岁月的沉重,它静默地镇守着梵天之宫,彰显出佛法的庄严与神圣。"几年"二字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厚重。

接着,“要知八万四千所,元在寻常一念中”两句则转向内心的探索,诗人通过对阿育王寺舍利塔众多佛像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智慧深邃而又普遍存在的赞叹。"八万四千所"出自佛典,是指佛陀教化众生的无尽智慧,而“元在寻常一念中”则是诗人内心所悟,即这些智慧本就在平凡生活的一念之间,体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深刻性。

下片“佛现紫金归胜地,僧誇乌石坠虚空”两句,以鲜明的对比手法描述了寺庙中佛像与僧侣的境况。“佛现紫金归胜地”描绘了佛祖庄严神圣的形象,似乎在告诉我们真理和胜利终将归于光辉灿烂的地方;而“僧誇乌石坠虚空”则展现了一位僧侣在幽深的岩石中修行,他的声音仿佛融入了空寂之中,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至高无上的境界。

末两句“毫光起处无人见,明月堂前玉几东”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景象。"毫光"指的是佛光,"无人见"则表达了这种神圣之光难以为凡人所见;"明月堂前玉几东"则是在这样的夜晚,寺庙前的明月下,一张洁白的玉几静静地摆放在那里,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或许是等待着内心的觉悟。

整首诗通过对阿育王寺舍利塔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佛教艺术的辉煌,更透露出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精神世界深刻的思考。

收录诗词(350)

叶茵(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慕荣利,萧闲自放,名其所居曰“顺适堂”,与徐玑、林洪相唱和。其诗闲雅清矫,与魏野、林逋风格相近,如《古意》、《竹风水月》等多为淡泊清雅之作。著《顺适堂吟稿》五卷

  • 字:景文
  • 籍贯:吴江笠泽

相关古诗词

参选有感

元是江湖萧散客,谁将幽梦落南柯。

十年不调幸然好,一著才差悟处多。

肯使北山驰鹤信,且随西舍唱渔歌。

野人自喜无弹缴,却恐金章羡绿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垂虹桥

何年现采虹,悬足控西东。

两地烟波隔,一天风月同。

橹声摇雁柱,檐影覆龙宫。

雠虏曾垂钓,谁收饵虏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夜坐

秋院稚凉生,看书睡未能。

扇閒萤扑袂,窗破鼠窥灯。

晚境物华异,清宵道气增。

邻家犹不寐,席地话丰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废墓有感

轩冕委尘埃,今人为古哀。

百年丘陇废,几个子孙来。

蔓草栖朝露,穷猿泣夜台。

世间类如此,当乐且衔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