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尾吟(其六十六)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穷理时。

语爱何尝过父子,讲和曾未若夫妻。

恩多意思翻成恨,欢极情怀却似悲。

何事人间不如此,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欧阳修并非只爱写诗,写诗其实是他在深入思考道理的时候。
他的话语中对亲情的热爱,甚至超过父子,对和谐的追求,从未像夫妻般深厚。
恩情深厚反成了痛苦,欢乐至极的情感反而如同悲伤。
为什么人间不能总是如此,欧阳修并非只爱写诗。

注释

尧夫: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吟诗:作诗、写诗。
穷理:深入探究事物的道理。
父子: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讲和:相处和谐。
夫妻:夫妻关系。
恩多:恩情深厚。
意思:情感的转变。
恨:痛苦或怨恨。
欢极:极度欢乐。
情怀:情感状态。
似悲:如同悲伤。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首尾吟》第六十六首,主要通过描述尧夫(邵雍的自号)写诗的行为和心境,展现了他对于诗歌创作与生活哲理的独特见解。首句“尧夫非是爱吟诗”表明诗人并非单纯为了爱好而作诗,而是将诗作为思考世间道理的一种方式。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比喻,揭示了诗中的父子关系和夫妻情感,暗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深度和复杂性。

“语爱何尝过父子,讲和曾未若夫妻”这两句,将诗歌中的情感比作父子间的亲情和夫妻间的和谐,强调了诗中情感的真实和深刻。然而,诗人又指出,尽管诗中的恩情深厚,但过度的恩惠反而可能带来怨恨;欢乐至极的情绪背后,也可能隐藏着悲伤的情绪。这种对比揭示了人生的矛盾和复杂。

最后两句“何事人间不如此,尧夫非是爱吟诗”,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人世常态的感慨,认为人间的情感纠葛和复杂性与诗歌中的描绘相似,从而深化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整首诗以自我否定的方式,寓言般地探讨了诗歌与人生的共鸣,展现出邵雍深沉的人生哲学。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首尾吟(其九十八)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出入时。

草软沙平月陂下,云轻日淡上阳西。

花深柳暗铜驼陌,风暖莺娇金谷堤。

尽是尧夫行乐处,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首尾吟(其六十二)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天津秋尽时。

见惯不惊新物盛,话长难说故人稀。

云疏烟淡山仍远,露冷天高草已衰。

赖有馀樽自斟酌,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首尾吟(其一二六)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得意时。

物向物中观要妙,人于人上看几微。

物中要妙眼前见,人上几微心里知。

且是有金无处买,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首尾吟(其六十四)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旷望时。

一片园林拥京国,几层楼观犯云霓。

朝昏天气屡变易,今古人情旋合离。

欲问远山惟敛黛,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