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一七九)

教君杀贼法,不用苦多方。

慧剑当心刺,心亡法亦亡。

心亡极乐国,法亡即西方。

贼为象马用,神自作空王。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翻译

我教你消灭敌人的方法,不必使用复杂多样的策略。
要用智慧之剑直击要害,一旦内心被触动,法则也随之消失。
内心失去,便是抵达极乐世界的途径,法则失去,就等于到达彼岸世界。
敌人如同骑象或驾车的工具,而真正的力量来自内心的觉悟,神明自会成为无上的空灵之王。

注释

教:教导。
君:你。
贼:敌人。
法:法则。
苦多方:复杂多样的策略。
慧剑:智慧之剑。
心:内心。
亡:消失。
极乐国:极乐世界。
西方:彼岸世界,佛教中指死后灵魂去向之一。
象马:骑象或驾车的工具。
空王:无上空灵之王。

鉴赏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僧人庞蕴之手,体现了佛家禅宗的修行理念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究。首句“教君杀贼法,不用苦多方”表达了一种简洁直接的修行方法,即通过直指人心的方式来达到断除烦恼的目的,贼喻指心中的烦恼障碍。

“慧剑当心刺,心亡法亦亡”这两句则描绘了以智慧之剑刺入心灵深处,使内心的迷惑消失,从而也就无需外在的修行方法。这里的心亡不仅是烦恼的消除,更有达到真理的涵义。

“心亡极乐国,法亡即西方”两句则描绘了当内心障碍清净后,可以进入佛教中的极乐世界,即阿弥陀佛的净土。法亡指的是在达到悟境之后,对于修行之法不再执着,因为已经超越了这些形式。

最后,“贼为象马用,神自作空王”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清净后的状态。在这里,贼喻烦恼已被驯服,如同训练好的象马可以任意驱使。而“神自作空王”则表明在达到这种境界后,个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不可侵犯的王国。

整首诗偈通过对内心修行的描绘,展现了禅宗对于直接洞察本性的追求,以及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解脱和自我实现的理念。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一八○)

惭愧好意根,无自亦无他。

无自身无垢,无他尘不加。

常居清静地,知有不能过。

旧时恶知识,总见阿弥陀。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八一)

惭愧一双耳,常思解脱声。

若论俗语话,实是不能听。

闻财耳不纳,闻色心不生。

不受有无语,何虑不惺惺。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八二)

惭愧一躯身,梵号波罗柰。

被贼一群使,寻常不自在。

亦名为枯井,亦名为韛袋。

亦名朽故宅,亦名幻三昧。

佛骂作死尸,乘尸渡大海。

大海元无水,死尸非是船。

熟看世上事,总是假因缘。

若了身心相,空里任横眠。

具此六惭愧,实是不求天。

形式: 偈颂

杂句(其十三)

心依真智,理逐心行。理智无碍,心亦无生。

迷即有我,悟即无情。通达大智,诸法不成。

五神无主,六国安宁。七死弗受,八镜圆明。

随宜善化,总合佛经。过即已过,更莫再寻。

现在不住,念念勿侵。未来未至,亦莫预斟。

既无三世,心同佛心。依空默用,即是行深。

无有少法,触目平任。无戒可持,无垢可净。

洞达虚心,法无寿命。若能如是,圆通究竟。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