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石霜山前庄梦拜普贤像明日到院见壁间画如所梦有作

十幅蛾眉紫翠寒,何人逸想发毫端。

匆惊瑞色云间相,曾向清宵梦里看。

影像不真心自寂,悟迷无隔指空弹。

了然一念非新故,我与群生入正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奇妙的梦境与现实的交汇,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中普贤菩萨的深刻敬仰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探索。

首联“十幅蛾眉紫翠寒,何人逸想发毫端”以“十幅蛾眉紫翠寒”开篇,运用形象的比喻,将普贤菩萨的形象比作十幅画中的峨眉山,紫翠之色渲染出一种神秘而寒冷的氛围,暗示着普贤菩萨超凡脱俗的存在。紧接着,“何人逸想发毫端”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普贤菩萨的想象与敬仰,仿佛是心灵深处的逸想在笔尖流淌,展现出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颔联“匆惊瑞色云间相,曾向清宵梦里看”进一步深化了梦境与现实的联系。诗人似乎在梦中见到了普贤菩萨的瑞色,与云间相映成趣,但又不觉惊扰,反而在清醒时分也曾在梦中见过。这既是对梦境的回忆,也是对普贤菩萨形象的深刻印象,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与向往。

颈联“影像不真心自寂,悟迷无隔指空弹”则转入对内心世界的探讨。诗人认为,虽然梦境中的影像看似真实,但内心的平静才是真正的解脱。通过“悟迷无隔”,诗人表达了对迷惑与真理之间界限的思考,指出通过内心的觉醒,可以消除一切隔阂,如同手指轻轻弹奏空中的琴弦,没有实体却能引发共鸣。这里蕴含了对佛法智慧的深刻领悟,即通过内心的修行,可以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

尾联“了然一念非新故,我与群生入正观”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强调了内心的觉醒与正念的重要性。诗人认为,每一个念头都是自然流露,无所谓新旧,重要的是如何以正念面对生活。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与众生一同进入正观的愿望,即希望与所有生命共同体验和理解佛法的真谛,体现了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佛教精神。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普贤菩萨的崇敬之情和对佛法智慧的深刻体悟,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希望与众生共享佛法之光的美好愿望。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赠涌上人乃仁老子也

照人风骨玉颀然,来慰衰途亦自贤。

肝胆秋光磨洞彻,齿牙岳色嚼芳鲜。

应传画里风烟句,更学诗中文字禅。

已作一灯长到晓,定然百衲不知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道林喜见故人

十年一别今重见,风度依然照映人。

韵胜折松秋露骨,气和寒谷夜生春。

三都君已传名誉,万事吾今付欠伸。

梦境楼钟同此听,独寻陈迹记前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日上人归石门

三界无家谁适从,大千俱集笑谈中。

江南湖外梦到晓,宴坐经行月运空。

狐死怀生正丘首,鸟栖知暖择南风。

石门今日名天下,想见沿崖一径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灵隐山次超然韵时超然归南岳住庵劝之

君亦工诗苦入神,冥搜物象故应贫。

客儿亭下才相见,巾子峰前便卜邻。

梦里笔期生蕊萼,胸中镜懒拂埃尘。

何当鈯斧住山去,要看青原一角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