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喜见故人

十年一别今重见,风度依然照映人。

韵胜折松秋露骨,气和寒谷夜生春。

三都君已传名誉,万事吾今付欠伸。

梦境楼钟同此听,独寻陈迹记前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道林喜见故人》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老友重逢的喜悦与感慨。

首联“十年一别今重见,风度依然照映人”,开篇即点明了时间跨度之长与重逢时的惊喜之情。十年的分别,如今得以重逢,彼此的风度依旧如初,仿佛时光并未在彼此身上留下太多痕迹,这种重逢的喜悦与感慨跃然纸上。

颔联“韵胜折松秋露骨,气和寒谷夜生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老友的气质比作秋日里坚韧挺拔的松树,即使是在寒冷的山谷中,也能在夜晚滋生出春意盎然的气息。这里不仅赞美了老友的内在品质与外在风度,也暗示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如同松树一般坚韧不拔,即使经历了长时间的分别,依然能够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颈联“三都君已传名誉,万事吾今付欠伸”则转而谈论老友的成就与名声。三都,古代指京都或繁华之地,此处借指老友的名声已经传遍了这些地方。而“万事吾今付欠伸”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淡然态度,似乎对于老友的成就感到欣慰,但对于自己的生活则显得较为随性,或许是对过往岁月的一种释怀。

尾联“梦境楼钟同此听,独寻陈迹记前身”以梦境中的楼钟声作为引子,表达了诗人与老友共同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以及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同时,“独寻陈迹记前身”则透露出一种孤独感,似乎在重逢之后,诗人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时光的流逝与自我身份的追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与老友重逢的场景描绘,以及对时光、友情、成就与个人情感的细腻抒发,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人生思考。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送日上人归石门

三界无家谁适从,大千俱集笑谈中。

江南湖外梦到晓,宴坐经行月运空。

狐死怀生正丘首,鸟栖知暖择南风。

石门今日名天下,想见沿崖一径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灵隐山次超然韵时超然归南岳住庵劝之

君亦工诗苦入神,冥搜物象故应贫。

客儿亭下才相见,巾子峰前便卜邻。

梦里笔期生蕊萼,胸中镜懒拂埃尘。

何当鈯斧住山去,要看青原一角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湘山独宿闻雨

殷床钟静自垂帘,庭树无声欲雪天。

山寺凄凉容我宿,地垆深暖枕肱眠。

铜瓶秋蚓为谁泣,蜡烛春花亦自妍。

夜半梦回闻骤雨,十年踪迹一茫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读三国志

无计酬劳夏簟凉,遗编枕上阅兴亡。

气增髯竟从元德,笑里瞒徒造子将。

汉鼎未移存北海,蜀兵已挫失南阳。

莫将胜败论人物,忠义千年有耿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