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

四海无拘系,行心兴自浓。

百年三事衲,万里一枝筇。

夜减当晴影,春消过雪踪。

白云深处去,知宿在何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四海之内不受束缚,心中兴起便欣然前行。
一生中仅需三件僧衣,行遍万里只携带一支竹杖。
夜晚随着天晴而缩短,春日里雪融展现行踪。
向着白云深处继续前行,不知今宵将在哪座山峰歇息。

注释

四海:指全中国或全世界,泛指广阔的天地。
无拘系: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行心:出行的心愿或心情。
兴自浓:兴趣、兴致自然浓厚。
百年:一辈子,一生。
三事衲:三件僧衣,指简单的行装。
万里:极言距离之远。
一枝筇:一根竹杖,筇(qiòng)指竹子,这里特指手杖。
夜减:夜晚时间因天渐渐变长而显得减少。
当晴影:晴朗时日影逐渐变短。
春消:春天里冰雪融化。
过雪踪:走过曾被雪覆盖的路径。
白云深处:高山云雾缭绕之处,比喻远离尘嚣的地方。
知宿:知道住宿,即不知将在哪里停留过夜。
何峰:哪个山峰。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无可的《送僧》,通过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僧人的深切情谊和对自由生活状态的向往。开篇“四海无拘系,行心兴自浓”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心无挂碍的境界,行者的心随着旅途的延伸而愈发沉醉。

“百年三事衲,万里一枝筇”中,“百年三事衲”可能指的是僧人的简单生活,只需关注衣食住行这三件大事,而“万里一枝筇”则形象地描绘了僧人远行的孤独和坚持。筇(jīn)是一种可以做为拐杖或标记物品的长木棍,暗示着僧人的旅途无限而又孤单。

“夜减当晴影,春消过雪踪”两句,则是对时间流逝和自然变化的描写。夜晚的黑暗逐渐被清晨的光明所取代,春天的到来则让积雪融化,这些都是对僧人旅途中感受到的自然界变化的记录。

“白云深处去,知宿在何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僧人的离别之情。白云代表着远方和深邃,而“知宿在何峰”则是对僧人夜宿所在山峰的询问,实际上反映出诗人对僧人的牵挂和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僧人生活状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于朋友离别的情感,以及对自由和超脱世俗羁绊的向往。

收录诗词(94)

无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僧,俗姓贾,贾岛从弟。少年时出家为僧,尝与贾岛同居青龙寺,后云游越州、湖湘、庐山等地。大和年间,为白阁寺僧。与姚合过往甚密,酬唱至多。又与张籍、马戴等人友善。攻诗,多五言,与贾岛、周贺齐名。亦以能书名,效柳公权体

  • 籍贯:范阳(今河北涿州)

相关古诗词

送僧归中条

夜叶动飘飘,寒来话数宵。

卷经归鸟外,转雪过山椒。

旧长松杉大,难行水石遥。

元戎宗内学,应就白云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送薛秀才游河中兼投任郎中留后

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

驾言游禹迹,知己在蒲城。

日射云烟散,风吹草木荣。

孤吟临寇境,莫问请长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薛重中丞充太原副使

中司出华省,副相晋阳行。

书答偏州启,筹参上将营。

踏沙夜马细,吹雨晓笳清。

正报胡尘灭,桃花汾水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颢法师往太原讲兼呈李司徒

近腊辞精舍,并州谒尚公。

路长山忽尽,塞广雪无穷。

讲席开晴垒,禅衣涉远风。

闻经诸弟子,应满此门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