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的《杂挽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表达了一种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惋惜之情。诗中通过描述一对夫妻生前的约定与承诺,以及对死亡突然降临的无奈和遗憾,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首句“方报先同穴”,意为刚刚完成与先人合葬的仪式,这里暗含了对逝者的追忆与怀念。接着,“俄闻改葬期”则突显出生命的无常与死亡的突如其来,让人感到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祇应偕老约,不拟异他时。”这两句直接点明了这对夫妇生前的约定——共同老去,永不分离。然而,现实却残酷地打破了这份美好,使得“已矣如何憾,贤哉有剩悲。”的感慨油然而生。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逝者品德的赞美与对其早逝的深深遗憾。
最后,“会看松柏路,赐篆耸丰碑。”预示着逝者将被安葬在松柏环绕的墓地中,其名字将被刻于高耸的石碑之上,永垂不朽。这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思考——即使生命短暂,但通过后人的记忆与敬仰,灵魂可以得到永恒的延续。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生死离别的悲痛与对逝者美好品质的颂扬,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对生命、死亡及情感的深刻洞察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