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马秘丞

伯夷恶一世,季也皆乡人。

吾尝论夫子,有似季之伦。

人情路万殊,近世颇荆榛。

唯君游其间,坦坦得所循。

意君诚恺悌,慕向从宿昔。

奈何初相欢,鹢首已云北。

莓莓郊原青,漠漠风雨黑。

冠盖满津亭,君今去何适。

形式: 古风

翻译

伯夷厌恶整个时代,季也都是同乡人。
我曾评论孔子,他就像季的同类。
人的感情道路千差万别,近代社会尤为纷乱。
只有您在这其中游刃有余,坦然遵循自己的道路。
我想您确实和善宽容,对我的仰慕已久。
为何起初如此欢愉,如今却已离别,如鹢鸟北飞。
郊野原野一片青翠,风雨迷茫一片漆黑。
官府车马停满了渡口亭,您现在要去哪里呢?

注释

伯夷:古代贤人。
恶:厌恶。
乡人:同乡。
夫子:孔子。
似:像。
伦:同类。
人情:人的情感。
路万殊:千差万别。
荆榛:纷乱。
坦坦:坦然。
得所循:遵循道路。
诚:确实。
恺悌:和善宽容。
宿昔:过去。
相欢:起初的欢乐。
鹢首:比喻离别。
云北:向北飞。
莓莓:茂盛的样子。
漠漠:迷茫的样子。
风雨黑:风雨交加。
冠盖:官府车辆。
津亭:渡口亭。
去何适:要去哪里。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表达了对朋友即将离别的不舍和深厚情谊。诗中通过伯夷兄弟不认同当世之事物以及与季氏乡人相似之处,引出了对友人的品格和道德的高度评价。这首诗语言平实而又蕴含深意,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个人情感和社会关系的思考。

在诗的前半部分,王安石通过提及伯夷兄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不随波逐流的情怀。他自述曾经与友人论及孔子的道德,而这种品格也如同季氏乡人的纯良无瑕。接着诗人转向个人情感的体验,指出人心之复杂以及近代社会关系的险峻,但在这万象皆殊、荆棘丛生的环境中,只有君子能够坦然行走,找到自己的路。

后半部分则是对友人的深情赞美和离别之苦。诗人表达了对朋友真诚恺悌品格的怀念,以及对于宿昔旧事的情感追溯。但这种欢聚短暂,转瞬即逝,如同鹢首飞往云北,难以挽留。郊原青草、风雨交加,都成为了离别之景象的映衬。而最后一句“君今去何适”,则是诗人对朋友未来的祝福和关切。

总体而言,这是一首融合了哲理思考与个人情感的佳作,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深邃思想和文学才华。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别孙莘老

逢原未熟我,已与子相知。

自吾得逢原,知子更不疑。

把手湖上舟,望子欲归时。

茫然乃分散,独背东南驰。

寥寥西城居,邂逅与子期。

鸡鸣入省门,朱墨来纷披。

含意不自得,强颜聊尔为。

会合常在夜,青灯照书诗。

往往并衾语,至明不言疲。

悤悤舍我去,使我当从谁。

送子不出门,我身方羁縻。

我心得自如,今与子相随。

随子至湖上,逢原所尝嬉。

想见荷叶尽,北风卷寒漪。

已怀今日愁,更念昔日悲。

相逢亦何有,但有镜中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别谢师宰

阊阖城西地如水,鸡鸣黄尘波浪起。

穷年一马望扶桑,东得省门身辄止。

簿书期会老纷纷,邂逅论心喜有君。

数日未多还舍我,相看愁思乱于云。

形式: 古风

别灊皖二山

乡垒新恩借旧朱,欲辞灊皖更踌蹰。

攒峰列岫应讥我,饱食穷年报礼虚。

形式: 七言绝句

即事三首(其三)

日月随天旋,疾迟与天谋。

寒暑自有常,不顾万物求。

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

眇眇上古历,回环今几周。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