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发而寝

羽虫见月争翾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

起舞三人漫相属,停杯一问终无言。

曲肱薤簟有佳处,梦觉琼楼空断魂。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昆虫在月光下竞相飞舞,我也披散头发,坐在明亮的窗前。
千次梳理,冷风使我肌肤清醒,清风露水浸润着我的发梢。
我们一起跳舞,随意地相互邀请,但举杯共饮时,却都沉默不语。
弯曲的手臂枕在薤簟上,自有其舒适之处,醒来后只留下对琼楼玉宇的梦幻记忆,心中空落落的。

注释

羽虫:指昆虫。
见月:看到月亮。
翾翻:飞翔翻腾。
散发:披散头发。
虚明轩:明亮的窗户。
千梳:多次梳理。
冷快:清凉爽快。
肌骨醒:肌肤清醒。
霜蓬根:形容发梢。
起舞:起身舞蹈。
三人:三个人。
漫相属:随意地邀请。
停杯:停下饮酒。
曲肱:弯曲的手臂。
薤簟:用薤叶编成的席子。
佳处:舒适的地方。
梦觉:从梦中醒来。
琼楼:华丽的楼阁。
空断魂:心神空虚,感到失落。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一个夏夜清醒后的独特体验与情感流露。

开篇“羽虫见月争翅翻”,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夏夜中小虫对于月光的自然吸引,它们围绕着月亮飞舞,这不仅是对夜晚静谧氛围的一种描摹,也隐喻了诗人内心对于精神寄托之所的向往。

“我亦散发虚明轩”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自我投射,他仿佛也像那些小虫一样,想要飞翔到更高远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光明与清醒。这不仅是对个人自由意志的一种宣泄,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超脱世俗束缚的渴望。

“千梳冷快肌骨醒”,通过对夜晚凉风的描写,传递了诗人在酒醒后对身体清爽、精神觉醒的体验。这里的“千梳”形容的是夜风的柔和而又强劲,是一种既让人感到舒适又带有几分寒意的感觉。

“风露气入霜蓬根”,则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界在夜晚的宁静与清凉。诗人通过对风和露水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同时也暗示着一种生命力在低温中悄然苏醒的意象。

“起舞三人漫相属”,这里的“三人”可能是指诗人及其朋友,或许只是虚构的形象,通过共同起舞来表达一种精神上的相通与共鸣。这种无拘无束的舞动,是诗人内心自由自在的一种体现。

“停杯一问终无言”,这一句则透露出一种超越语言的默契。在酒醒后的宁静夜晚,诗人与友人之间不需要多余的话语,因为他们的心灵早已相通于无形。

“曲肱薤簟有佳处”,这里的“曲肱”指的是舒适地倚靠,“薤簟”则是一种香草。诗人找到了一个既舒适又能让心情得到愉悦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他可以放松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享受大自然所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梦觉琼楼空断魂”,最后一句通过对梦境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在清醒后的内心世界。这里的“琼楼”是仙境的代名词,而“梦觉”则意味着从幻想中唤醒。诗人的灵魂似乎在梦中与神仙共游,但当他醒来时,那些美好的幻象却如同断了线的珠子,无法再现。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清醒后各种感受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哲思。它不仅是对一个夏夜静谧氛围的描摹,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探索与超越。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

夏畦流膏白雨翻,北窗幽人卧羲轩。

风轮晓长春笋节,露珠夜上秋禾根。

从来白发有公道,始信丹经非妄言。

此身法报本无二,他年妙绝兼形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一)

今日天始霜,众木敛以疏。

幽人掩关卧,明景翻空庐。

开心无良友,寓眼得奇书。

建德有遗民,道远我无车。

无粮食自足,岂谓谷与蔬。

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

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

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

形式: 古风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二)

稚川虽独善,爱物均孔、颜。

欲使蟪蛄流,知有龟鹤年。

辛勤破封蛰,苦语剧移山。

博哉无穷利,千载食此言。

形式: 古风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三)

渊明虽中寿,雅志仍丹丘。

远矣无怀民,超然邈无俦。

奇文出纩息,岂复生死流。

我欲作九原,异世为三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