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一)

今日天始霜,众木敛以疏。

幽人掩关卧,明景翻空庐。

开心无良友,寓眼得奇书。

建德有遗民,道远我无车。

无粮食自足,岂谓谷与蔬。

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

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

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

形式: 古风

翻译

今天开始降霜,树木都收敛枝叶变得稀疏。
隐士关上房门躺下,明亮的阳光照进空荡的屋宇。
心中没有知心好友,却意外发现了一本奇异的书。
建德之地还有遗民,但路途遥远我无车可乘。
没有丰富的食物也足够,难道谷物和蔬菜不满足?
我对这位稚川翁感到惭愧,他千年后的精神与我同在。
让我与陶渊明一起入画,可以作为三位贤士的画像。
虽然学习道义来得太迟,但写诗难道我不如古人?

注释

天始霜:初降霜冻。
敛以疏:变得稀疏。
幽人:隐士。
明景:明亮的阳光。
良友:知心好友。
奇书:奇异的书籍。
遗民:遗留下来的居民。
无车:无车可乘。
自足:足够。
谷与蔬:谷物和蔬菜。
稚川翁:指代某位古人。
千载:千年。
渊明:陶渊明。
三士图:三位贤士的画像。
恨晚:来得太迟。
岂不如:难道不如。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诗中“今日天始霜,众木敛以疏”描绘了一幅秋日凄清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抒发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此后,“幽人掩关卧,明景翻空庐”则表现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和超脱尘世的意境。

“开心无良友,寓眼得奇书”表达了对知识和精神上的追求,以及对于良师益友之重要性的认识。接着,“建德有遗民,道远我无车”则流露出一种历史感和时代感,诗人通过古代的遗民来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力量局限。

“无粮食自足,岂谓谷与蔬”表明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简朴态度,以及对精神独立的追求。而“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则是诗人对于历史上某些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希望自己能与他们齐名。

最后,“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士的景仰,以及对个人修养和文学创作的自信。这首诗通过多重意象和深邃情感,展现了苏轼广博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二)

稚川虽独善,爱物均孔、颜。

欲使蟪蛄流,知有龟鹤年。

辛勤破封蛰,苦语剧移山。

博哉无穷利,千载食此言。

形式: 古风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三)

渊明虽中寿,雅志仍丹丘。

远矣无怀民,超然邈无俦。

奇文出纩息,岂复生死流。

我欲作九原,异世为三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四)

子政洵奇逸,妙算穷阴阳。

淮南枕中诀,养鍊岁月长。

岂伊臭浊中,争此顷刻光。

安知青藜火,丈人非中黄。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五)

乱离弃弱女,破冢割恩怜。

宁知效龟息,三岁号穷山。

长生定可学,当信仲弓言。

支床竟不死,抱一无穷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