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琴诗,并叙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形式: 古风

翻译

虽然琴身破损未修,但琴中仍充满琴韵。
谁说只有十三根弦,其音调犹如佩玉般清脆。
新琴虽张挂,却无法发出和谐的丝音。
它如同七弦筝般,随世俗喜好而动。
简陋的律制让我遗憾,遵循旧规落入了庸俗。
可以预见,董庭兰这样的高人,定会欣赏无弦之曲的深意。

注释

破琴:破损的琴。
未修:未修复。
琴意足:琴韵丰富。
十三弦:传统十三弦琴。
音节如佩玉:声音清脆如玉佩撞击。
新琴:新购置的琴。
丝声不附木:琴弦无法发出应有的声音。
宛然:仿佛。
七弦筝:古代七弦乐器。
动与世好逐:随着世俗喜好而变化。
陋矣:鄙陋。
房次律:旧有的音乐规则。
堕流俗:陷入庸俗。
悬知:料想。
董庭兰:虚构的高雅音乐家。
不识无弦曲:不懂欣赏无实际琴弦的音乐。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破琴诗》。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比新旧两种不同的琴,表达了自己对于音乐和生活态度的独到见解。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这两句表明尽管老琴已经损坏,但它所蕴含的音乐精神依然充沛。"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这里以十三根琴弦来形容声音之美妙,如同佩戴的珍珠一般。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则是在说新琴虽然看起来华丽,但发出的声音却缺乏深沉和韵味,不如老琴那般内涵丰富。"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这两句描写了古筝的音色之美,每一次演奏都能引领潮流,与时下所好相随。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诗人批评当下的音乐标准低俗,人们只是跟从而不求甚解。"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琴圣董奉的敬仰,以及对于没有弦的乐器(可能指筚篥之类)仍然能够发出美妙声音这一艺术境界的赞叹。

整首诗通过旧琴与新琴、七弦筝等不同乐器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于音乐本质和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出苏轼个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书破琴诗后,并叙

此身何物不堪为,逆旅浮云自不知。

偶见一张闲故纸,便疑身是永禅师。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一首,而晋卿和二首(其一)

误点故教同子敬,杂篇真欲拟汤休。

陇云寄我山中信,雪月追君溪上舟。

会看飞仙虎头箧,却来颠倒拾遗裘。

王孙办作玄真子,细雨斜风不湿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一首,而晋卿和二首(其二)

此境眼前聊妄想,几人林下是真休。

我今心似一潭月,君已身如万斛舟。

看画题诗双鹤鬓,归田送老一羊裘。

明年兼与士龙去,万顷苍波没两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其一)

老去君空见画,梦中我亦曾游。

桃花纵落谁见,水到人间伏流。

形式: 六言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