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樊

有樊有樊,树余以荪。胡不萧艾,萧艾实繁。

彼繁胡治,刈而为刍。嗟人有邑,曾不是图。

匪余荪之病,余闻有命。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有樊》,是元代诗人李孝光所作。诗中通过对比萧艾与荪的不同命运,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有樊有樊,树余以荪。” 开篇以“有樊”起兴,引出“树余以荪”的景象,即在一片荒芜之地,仅有一株荪草生长。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樊”比喻为社会环境或制度,“荪”则象征着坚守正道、不随波逐流的个体。

“胡不萧艾,萧艾实繁。” 接下来,诗人提出疑问:为何在这片土地上,萧艾(杂草)如此茂盛,而象征美德的荪草却显得稀少?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道德沦丧、正直之人遭受排挤的现象。

“彼繁胡治,刈而为刍。” 这句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那些看似繁盛的萧艾实际上被用来作为祭祀的祭品(“刈而为刍”),暗喻了社会对道德败坏者的纵容和对正直之人的打压。

“嗟人有邑,曾不是图。” 诗人感叹,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未曾想过改变现状,表达了对社会普遍麻木不仁的批评。

“匪余荪之病,余闻有命。” 最后两句,诗人自省,表示自己并非因个人原因而感到困扰,而是因为听闻了天命,暗示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

整体而言,《有樊》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隐喻了社会道德的缺失和个体命运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收录诗词(390)

李孝光(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君乘马送彭元亮

君乘马兮余追于丘,君乘舟兮余望于沙。

远而不见兮涉江与淮。

岂无人兮余望余之所思,鸿鹄高飞兮孰知其志。

道之将行兮又将焉求!

形式: 古风

拟妾薄命

妾薄命,当语谁,身年二八为娇儿。

阿母岁岁不嫁女,二十三十颜色衰。

天公两手抟日月,下烛万物无偏私。

奈何丑女得好匹,一生长在黄金闺。

美人如花不嫁人,父母既没诸兄疑。

寄书东家小姑道,得嫁莫择君婿好。

他人好恶那得知,失时不嫁令人老。

形式: 乐府曲辞

莲叶何田田

莲叶何田田,宛在水中央。

别离不足念,亦复可怜生。

莲叶何田田,见叶不见水。

贫贱贫贱交,富贵富贵友。

花生满洲渚,不复叶田田。

持身许人易,持心许人难。

形式: 古风

长干行

秋风从西来,吹我庭前树。

闻欢在扬州,却忆姑苏住。

估客离长干,教侬寄书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