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利侍者持炳和尚语至疏山请校入版乃作偈送之谒序于徐大资

曹溪大士出现世,谁其侍者道人利。

雷轰电激槌拂间,涓滴无遗水传器。

而今底事难覆藏,盖是火后茎茅长。

未言字字负此老,且要浩浩流诸方。

最初有个譊讹处,遍示知音著何语。

东山有语人未知,请问东湖老居士。

形式: 古风

翻译

曹溪的大士降临世间,侍奉他的是名叫道人的僧侣。
在雷霆轰鸣、电光闪烁中,点滴佛法通过木槌敲击传承下来。
如今为何难以隐藏,大概是经历过大火后,佛法如新生的茅草般繁茂。
他不说一字一句都是为了这位老者,而是希望佛法能广泛流传。
起初在传授中有些许偏差,如何纠正,向知音请教该说什么。
东山有句话尚未被人知晓,我询问东湖的老居士解答这疑问。

注释

曹溪大士:指佛教中的六祖慧能,他在广东曹溪开悟,是禅宗的重要人物.。
侍者:指跟随或服侍的人,这里指僧侣。
雷轰电激:形容佛法传播时的震撼力量。
槌拂:木槌敲击,象征佛法的传授。
盖是:大概是。
火后:可能指经受过考验或磨砺。
浩浩:广大无边,形容佛法的广传。
譊讹:错误或偏差。
知音:理解并欣赏的人。
东山:可能指代某个地方或典故,具体需结合上下文。
东湖老居士:可能是位住在东湖的年长修行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慧空所作,题为《南华利侍者持炳和尚语至疏山请校入版乃作偈送之谒序于徐大资》。诗中描述了曹溪大士(指佛教中的六祖慧能)的弟子利侍者手持炳和尚的话语来到疏山,请求校对并刊印。诗人通过比喻,将佛法的传承比作雷电激荡下的涓滴水流,强调佛法无遗,流传四方。他还提到初时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但最终要以清晰明了的方式传达给大众。最后,诗人引用“东山有语人未知”和“请问东湖老居士”的典故,暗示其中有深意,需要有慧眼识珠的人去理解。

整首诗语言简洁,寓义深远,体现了禅宗诗歌注重直指人心的特点,表达了对佛法传播的重视和对理解者的期待。

收录诗词(537)

释慧空(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南询歌

南询士,标致殊,发言落落中疏疏。

瘦藤一握铁相似,孤身万里云不如。

作者前,致一问,分明直得绳床震。

失脚踏翻楼阁门,通身不挂毗卢印。

佛祖言,甚热碗,一剑当头百非刬。

大展禅宗定古今,火里蝍蟟三只眼。

形式: 古风

幽岩头陀求化

火后幽岩山,中有四在句。

院在要人兴,钟在要人铸。

道在要人行,佛在要人做。

头陀寒拾流,四句尽分付。

形式: 古风

幽岩禅师真赞

一字不著划,古锦写回文。

寒山指拾得,斗柄插雷门。

形式:

某得银杏不食种之庵前见者曰是三十年乃生公老矣能待之乎某不答作曰

蟠桃一实三千年,银杏著子三十载。

老僧只作旦暮看,汝莫匆匆宜少待。

阶前始芽今出屋,便是携篮走僮仆。

伴我东园看菜归,与汝煎茶剥柔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