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覃

分走人间十五年,尘沙吹鬓各苍然。

山林渺渺长回首,儿女纷纷忽满前。

知子有才思奋发,嗟余无地与回旋。

相看一作秦吴别,身世何时两息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在人世间度过了十五年的时光,风尘沙土吹白了我们的鬓发。
遥望山林,心中常有依恋,转眼间,子女们已长大成人出现在眼前。
知道你才华横溢,奋发有为,我却感叹自己无处施展,只能随波逐流。
看着彼此,仿佛回到了秦吴分别的日子,不知何时,我们才能卸下生活的重担,共享安逸。

注释

分走:度过。
人间:世间。
十五年:十五年时间。
尘沙:风尘沙土。
吹鬓:吹白头发。
各苍然:各自显得苍老。
山林:远方的山林。
渺渺:遥远的样子。
长回首:常常回首眺望。
儿女:子女。
纷纷:众多的样子。
忽满前:突然出现在眼前。
知子:了解你。
有才思:才华出众。
奋发:努力进取。
嗟余:我感叹。
无地:无处。
回旋:施展才华。
相看:相对而视。
秦吴别:像秦吴两地的离别。
身世:生活和命运。
何时:何时能。
两息肩:共同承担生活的压力。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王覃离别的无限哀愁和深沉思念。全诗通过对往昔岁月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以及个人的才华未被施展的遗憾。

首句“分走人间十五年”即点明了两位好友自别离至今已有十五年的光景,时间的流逝使得两人的头发都染上了尘埃和苍白。接下来的“山林渺渺长回首”表达了作者在辽阔的自然环境中频频回望过去的情境,“儿女纷纷忽满前”则描绘出眼前的世界早已是新一代人的繁华,显现出了时光流转与人生易逝的主题。

“知子有才思奋发”显示了作者对王覃的才华给予高度评价,并且相信他会在未来的道路上大放异彩。而“嗟余无地与回旋”则是王安石自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至今尚未有施展之地,感慨万千。

末句“相看一作秦吴别,身世何时两息肩”进一步加深了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希望两人能在某个地方找到共同的立足点,以便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这不仅是对朋友的期待,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渴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往昔的回忆和现实的感慨,展现了古人对于友情、个人理想与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送王蒙州

请郡东南促去程,拍堤江水照红旌。

仁声已逐春风到,使节犹占夜斗行。

箭落皂雕毚兔避,句传炎海鳄鱼惊。

麒麟不是人间物,汉诏先应召贾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

王孙旧读五车书,手把山阳太守符。

未驾朱轓辞辇毂,却分金节佐均输。

人才自古常难得,时论如君岂久孤。

去去便看归奏计,莫嗟行路有崎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送邓监簿南归

不见骊塘路,茫然四十春。

长为异乡客,每忆故时人。

水阅公三世,云浮我一身。

濠梁送归处,握手但悲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送刘贡父赴秦州清水

刘郎高论坐嘘枯,幕府调胹用绪馀。

笔下能当万人敌,腹中尝记五车书。

闻多望士登天禄,知有名臣荐子虚。

且复弦歌穷塞上,祇应非晚召相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