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窟汎舟寄天台学道者

夕映翠山深,馀晖在龙窟。

扁舟沧浪意,澹澹花影没。

西浮入天色,南望对云阙。

因忆莓苔峰,初阳濯玄发。

泉萝两幽映,松鹤间清越。

碧海莹子神,玉膏泽人骨。

忽然为枯木,微兴遂如兀。

应寂中有天,明心外无物。

环回从所汎,夜静犹不歇。

澹然意无限,身与波上月。

形式: 古风

翻译

夕阳映照着翠绿的山峦,余晖洒落在龙潭洞穴。
驾着小舟在沧浪江上,淡淡的花影随波逐流渐渐消失。
向西航行融入天边的色彩,向南远眺对准云端的宫殿。
不禁想起长满莓苔的山峰,朝阳照亮了我乌黑的头发。
泉水和藤萝在幽暗中相互映衬,松树与仙鹤的清音更显高洁。
碧海中的明珠般神灵,如玉液滋润人的骨骼。
忽然间我仿佛化作枯木,微小的兴致也变得孤寂。
应该在寂静中领悟天道,内心清明则万物皆空。
我随波漂流,夜晚的宁静中也不停歇。
心境淡泊,思绪无穷,我与月光共浮于水面。

注释

翠山:青翠的山峰。
馀晖:傍晚的余晖。
龙窟:传说中的龙潭或洞穴。
扁舟:小船。
沧浪意:沧浪江上的飘泊之感。
莓苔峰:长满苔藓的山峰。
玄发:黑色的头发,代指青春或生命。
泉萝:泉水和藤萝。
松鹤:象征长寿和高洁的松树与仙鹤。
碧海:清澈的大海。
玉膏:比喻珍贵的液体,如玉液。
枯木:形容心境枯寂。
微兴:微小的兴致或感慨。
环回:循环往复。
夜静:夜晚的宁静。
澹然:淡泊、平静。
波上月:水面之上的月亮。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修道者在夕阳下的景象和心境。"夕映翠山深,馀晖在龙窟"表明了时间已经到达傍晚,阳光透过翠绿的山峦,余晖落入神秘的洞穴之中。诗人乘坐扁舟,在沧浪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意境,心中涌动着澹澹的花影,而这些景象都渐渐隐没不见。

"西浮入天色,南望对云阙"则是说诗人向西漂泊,与天空同化,面向南方凝望那超凡脱俗的云端之宫。这里透露出诗人追求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精神状态。

接着,诗人提起了莓苔峰上的初阳,濯洗着玄发,表达了一种清净无为的情怀。而"泉萝两幽映,松鹤间清越"则描写了泉水和萝卜交织在一起的宁静景致,以及松树之间传来的鹤鸣声,显得格外清新。

"碧海莹子神,玉膏泽人骨"中,碧海莹子是道教中的仙药,这里象征着诗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净化,而"玉膏泽人骨"则暗示了一种对生命精华的追求和向往。

然而,在这宁静祥和的氛围中,诗人突然感慨于自己如同枯木一般,内心微有所动,这种情感随即变得淡漠,如同空谷足以回音。"应寂中有天,明心外无物"则表达了诗人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即便是在寂静之中,也能感受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而这种存在超越了一切外界的事物。

最后,"环回从所汎,夜静犹不歇。澹然意无限,身与波上月"则是说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依旧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精神状态,即便是在深夜中,也无法停止内心的探索和追求。而这种澹然的心境如同无边际的海洋,与那波光粼粼之上的月亮相呼应,表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境。

收录诗词(55)

常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 字:号不详
  • 生卒年:708-765

相关古诗词

白湖寺后溪宿云门

落日山水清,乱流鸣淙淙。

旧蒲雨抽节,新花水对窗。

溪中日已没,归鸟多为双。

杉松引直路,出谷临前湖。

洲渚晚色静,又观花与蒲。

入溪复登岭,草浅寒流速。

圆月明高峰,春山因独宿。

松阴澄初夜,曙色分远目。

日出城南隅,青青媚川陆。

乱花覆东郭,碧气销长林。

四郊一清影,千里归寸心。

前瞻王程促,却恋云门深。

毕景有馀兴,到家弹玉琴。

形式: 古风

吊王将军墓

嫖姚北伐时,深入强千里。

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江上琴兴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西山

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

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

物象归馀清,林峦分夕丽。

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

渚日远阴映,湖云尚明霁。

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

至夜转清迥,萧萧北风厉。

沙边雁鹭泊,宿处蒹葭蔽。

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

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

形式: 古风 押[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