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閒居读陶诗有怀(其二)

虬龙能负熊,行雨云霄间。

犛牛不执鼠,野性长在山。

才者常苦劳,拙者常得閒。

静中阅物理,役役会有还。

所以陶徵君,猛歇名利关。

书不求甚解,褐不求常完。

是中有真意,此外无戚颜。

怀哉千载人,卷书一长叹。

形式: 古风

翻译

蛟龙能够背负熊,在云端行雨。
犏牛不会抓老鼠,它的野性永远在山林。
有才能的人常常辛苦劳累,笨拙的人却常常得到闲暇。
在宁静中洞察事物的本质,忙碌终会有所收获。
这就是陶渊明为何选择远离名利的原因。
读书不必深究每个字义,穿着粗布衣裳也不必追求完美。
这其中蕴含着真实的意蕴,除此之外没有忧虑和悲伤。
感叹千年之前的贤人,面对书籍只能发出一声长叹。

注释

虬龙:古代神话中的龙,这里指强大有力的生物。
负:背负。
犛牛:一种大型牛类,性情温顺。
野性:原始的、不受约束的性格。
才者:有才能的人。
拙者:笨拙的人。
物理:事物的道理或规律。
陶徵君: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号徵君。
书不求甚解:读书不拘泥于字面意思,注重领悟。
褐:粗布衣。
戚颜:忧虑或悲伤的表情。
怀哉:怀念啊,感慨之意。
卷书:书籍,这里指代学问或知识。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吴泳的作品,名为《九日閒居读陶诗有怀(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生活态度的诗篇。

首句“虬龙能负熊,行雨云霄间”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虬龙和熊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中强者与弱者的共存,暗示了一种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

接下来的“犛牛不执鼠,野性长在山”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点,即使是猛兽也不去干扰小动物,每个生命都能保持自己的本性,体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

第三句“才者常苦劳,拙者常得閒”则道出了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有才能的人往往辛勤工作而不轻易得到休息,而能力较弱或不被重视的人反倒可能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这句话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静中阅物理,役役会有还”表达了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观察事物规律,认为即使是繁忙的工作最终也会有所回报。这里的“役役”表现了一种对勤劳生活态度的肯定。

以下几句“所以陶徵君,猛歇名利关。书不求甚解,褐不求常完。”则是诗人对于古代诗人陶渊明的崇敬和对待名利的态度。陶渊明以其淡泊明志、归隐田园而闻名。这里,“猛歇”指的是坚决地避开名利之争,而“书不求甚解,褐不求常完”则表达了诗人对待文学创作和物质享受的态度,即不追求过于完美,只愿保持一种自然、真实的生活状态。

最后,“是中有真意,此外无戚颜。怀哉千载人,卷书一长叹”则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被后世所怀念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的一种感慨与敬仰。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以及对古代诗人的崇敬,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价值追求以及对待名利的个人看法。诗中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哲学思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318)

吴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嘉定元年(公元1209年)第进士。累迁著作郎,兼直舍人院。应诏上书,颇切时要。累迁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疏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后进宝章阁学士,知温州,以言罢。泳著有鹤林集四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字:叔永
  • 籍贯:潼川
  • 生卒年: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

相关古诗词

九日閒居读陶诗有怀(其四)

天地大庐舍,谁使渠滔滔。

拟如原卜居,卷屋皆波涛。

又思囚山赋,匪虎吾狴牢。

独惟安乐窝,邵子差雄豪。

驾言欲问津,蔽吾以蓬蒿。

颇思振衣起,浊酒且自陶。

一生任运耳,目送冥鸿高。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九日閒居读陶诗有怀(其一)

天盖不住旋,日车不停驰。

西风下木叶,那复有静时。

造物尚尔劳,人生能无为。

我于大化中,纵浪何所羁。

倦则熟午睡,饥则爱晨炊。

既无大患及,亦无好爵縻。

但得长如此,乐焉复何疑。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八月十四夜神泉官满再别同官

有客有客白其马,日倚垂杨问行者。

式微式微胡不归,未归满耳闻别诗。

断弦再续情绪恶,别酒重稔味如蜡。

袖中虽有金错刀,满镜愁云莫能割。

是时月露秋平分,庭前唤月月不应。

就令唤得山头月,照我离筵越愁绝。

陶靖节,潘安仁,种秫满畦花满城。

潘花陶酒总陈迹,不如昭文氏之琴不鼓无亏成。

芭蕉漱漱连夜雨,桂子纷纷落庭户。

旅雁无俦顾影单,明朝且向龙岩去。

形式: 古风

天马引

陇西之野龙驹骧,追风胁月坤为裳。

伫云亭亭广颡直,夹镜炯炯双瞳光。

饭以玉山禾,饮以瑶池浆。

自成骨格异赭白,活出神采遗玄黄。

三千牝,十二闲,俛视但觉皮毛凡。

饮江曾濡六辔湿,致远又逐双旌扬。

牧则在坰野,贡则归天潢。

写图仍上穆天子,跛蹩但笑群抵羊。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