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游淡岩同成一诗敢用拜呈

行尽潇湘山复山,掣舟来叩淡岩关。

幽深虽与尘寰隔,空阔犹容俗驾攀。

是处名山有岩窦,莫如此地最宽闲。

真人仙去知何在,陈迹空留警世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行舟直到潇湘两岸的连绵群山,我驶近了那宁静的淡岩关。
这里虽然幽深,仿佛与尘世隔离,但空旷之处仍能让世俗之人攀登。
每个名山都有岩洞,但此地的岩窦最为宽敞闲适。
那位真正的仙人已经离去,只留下遗迹警示世人。

注释

行:潇湘。
掣舟:驾驶船只。
淡岩关:形容山水清幽的关隘。
尘寰:尘世,人间。
俗驾攀:世俗之人攀登。
岩窦:山洞或岩石缝隙。
宽闲:宽敞且宁静。
真人:道教中对得道高人的称呼。
警世顽:警示世人,特别是顽固不化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深的山谷景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开篇“行尽潇湘山复山,掣舟来叩淡岩关”两句,以动作描绘出诗人在山水之间的探幽寻秘之情景,“潇湘山复山”暗示了一种层层叠翠、深不可测的自然美,"掣舟来叩淡岩关"则表明了诗人对这深处所在的好奇与向往。

接着“幽深虽与尘寰隔,空阔犹容俗驾攀”两句,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山中世界与尘世的隔绝,同时也承认尽管如此,山中仍然能够容纳世间的喧嚣和纷争。"幽深虽与尘寰隔"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俗的心境,而"空阔犹容俗驾攀"则显示了即便是在自然界,也难免受到外在世界干扰。

“是处名山有岩窦,莫如此地最宽闲”两句,以对比的方式,强调了这片区域的特别之处——既是著名的山岳,又拥有岩洞这样的隐逸之所,而且在这里能够达到最为悠闲自得的状态。

最后“真人仙去知何在,陈迹空留警世顽”两句,则是诗人对那些追求超脱、成仙的人物的向往和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这些前贤遗迹仍然能给后人以警示的感慨。"真人仙去知何在"表现了一种对先哲成道后的神秘处境的好奇,"陈迹空留警世顽"则是诗人通过这些遗迹,发出对于世人的警醒。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的深切愿望。

收录诗词(162)

无名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夏五即事(其二)

晓来掠面更东风,过尽溪山属祝融。

杨柳引教荷芰绿,海棠让与石榴红。

稻针刺水连青亩,麦浪翻云涨碧空。

我有浮瓜沉李约,诸君同上紫霄峰。

形式: 七言律诗

和别驾萧世范赠玉岩诗四首(其四)

富贵须论命有无,谋身只是半行书。

饥肠不羡千钟粟,广厦何如一亩居。

世路茫茫终偃蹇,生涯处处是赢馀。

萧条此道谁为助,掩卷时过长者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和别驾萧世范赠玉岩诗四首(其三)

堪笑先生四壁无,寒窗剩有五车书。

一童只许长须伴,半世长同只影居。

白屋不嫌藜藿少,朱门却厌稻粱馀。

枕流漱石多佳趣,不羡人閒驷马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和别驾萧世范赠玉岩诗四首(其二)

折腰五斗信非天,荐祢徒劳一鹗书。

渊底纵鳞誇水泳,林间宿鸟乐巢居。

心随俯仰缘无慊,身任行藏自有馀。

试问通衢何处是,圣门无限指南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