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法和

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

问经翻贝叶,论法指莲花。

欲契真空义,先开智慧芽。

不知飞锡后,何外是恒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有悟道之士,心中无阻碍,无论身在何处,都视作故乡。
研读佛经时,翻阅贝多叶般深沉的教义,讲解佛法时,手指莲花以示清净。
想要领悟真理的真谛,首先要开启智慧的种子。
不清楚离开后,还有什么能超越这无穷无尽的佛法世界。

注释

达士:有悟道的人。
滞:阻碍。
他乡:其他地方,此处指异乡。
总是:永远是。
贝叶:古印度的一种书写材料,常用于写佛经。
论法:讲解佛法。
莲花:象征佛教中的清净和觉悟。
真空义:佛教中空无一物的真理。
智慧芽:智慧的萌芽。
飞锡:僧人出行携带的锡杖,象征出家人的流浪修行。
恒沙:比喻极多,如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境界与修行状态。"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表明这位僧人心灵纯净,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归属感。"问经翻贝叶,论法指莲花"则显示了僧人的学术修养,即便是在讨论佛教经典或是解释佛法时,也像翻阅贝多叶的经书一样认真,对待莲花般纯洁的佛法。

接下来的"欲契真空义,先开智慧芽"表达了僧人对禅理的追求和对智慧的渴望。他们希望能够领悟到宇宙间真实的本无(真空),而这之前必须先种植智慧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

最后两句"不知飞锡后,何外是恒沙"则隐含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这里可能比喻僧人的修行已经达到了高深莫测的地步,以至于连时间流逝(飞锡)都无法察觉,只剩下无尽的黄沙(恒沙),象征着一片广阔而又孤寂的世界。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内心世界和修行境界的描绘,展现了他们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净化与智慧觉醒的生活状态。

收录诗词(120)

戎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 籍贯:荆州(今湖北江陵)
  • 生卒年:744~800

相关古诗词

晓次荆江

孤舟大江水,水涉无昏曙。

雨暗迷津时,云生望乡处。

渔翁闲自乐,樵客纷多虑。

秋色湖上山,归心日边树。

徒称竹箭美,未得枫林趣。

向夕垂钓还,吾从落潮去。

形式: 古风

湖南雪中留别

草草还草草,湖东别离早。

何处愁杀人,归鞍雪中道。

出门迷辙迹,云水白浩浩。

明日武陵西,相思鬓堪老。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塞下曲(其一)

惨惨寒日没,北风卷蓬根。

将军领疲兵,却入古塞门。

回头指阴山,杀气成黄云。

形式: 古风

塞下曲(其二)

上山望胡兵,胡马驰骤速。

黄河冰已合,意又向南牧。

嫖姚夜出军,霜雪割人肉。

形式: 古风 押[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