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我说逍遥理,其如要妙深。
悟来时顷刻,迷者岂通寻。
达即随情遣,真缘不可侵。
从来皆是事,巧拙在人心。
这首诗名为《逍遥咏(其五)》,出自宋代词人赵炅之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逍遥”境界的追求和理解。
“我说逍遥理,其如要妙深。”这里,“逍遥理”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心旷神怡的精神状态,而“要妙深”则强调这种境界需要达到极致的微妙和深邃。诗人以此开篇,设定了整首诗的哲思高度。
“悟来时顷刻,迷者岂通寻。”这两句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逍遥之境,有的人能够迅速领悟,而对那些迷惑不解的人来说,这种境界则难以企及。这里的“顷刻”和“岂通寻”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悟与迷之间的差距。
“达即随情遣,真缘不可侵。”诗人认为,当一个人达到逍遥的状态时,他的情感表达将是顺畅无阻的,但这种境界是不容外物干扰的,它需要保持纯粹和自我。这里,“达”意味着心灵的通透,“真缘”则指那不受外界影响的内在联系。
“从来皆是事,巧拙在人心。”最后两句总结全诗,强调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而能否领悟逍遥,这种智慧与技艺(巧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内心世界。这里,“从来”表明了一个普遍真理,即一切皆为外在之事;“是事”则指代万事万物。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逍遥”境界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智慧和心灵自由的深刻理解。
不详
混沌初分后,阴阳辨浊清。
三才皆备位,万物有长生。
罔象精通感,淳和道可明。
但求方寸是,剖判应非轻。
倾依慕善易为兴,却恐人心冷似冰。
含识昭然何不达,非同物类信谁凭。
强其志节皆知有,未尽任持早爱憎。
倏忽便经闲岁月,凡间圣事可升腾。
昆崙山上聚神仙,羽驾争行意不偏。
积雪远看攲下界,巅峰高认涌流泉。
真空的实难堪比,异景皆从造化迁。
秘密岂教容易辨,玄中之外更深玄。
世利贪拘束,欺心自不知。
一真求意在,四叙绝参差。
顿悟超诸圣,娱情改换痴。
生前如似梦,愿重细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