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老僧不复识丛林,只说幽栖是息心。
可惜一溪东去水,更无轩石称登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僧对自然环境的依恋与超然物外的情怀。"不复识丛林"表明老僧已经不再执着于现实世界,而是追求心灵的宁静;"只说幽栖是息心"则进一步说明他认为隐居清净之地,才能使心灵得到真正的安顿。
下一句"可惜一溪东去水"中的"可惜"表达了一种对逝去时光或美好景致无法挽留的遗憾。"一溪东去水"则形象地描绘了时间流逝和自然界不断变化的景象。
最后"更无轩石称登临"中的"更无"强调了老僧对于世俗功名利禄的彻底放弃,"轩石称登临"则是对古人用以比喻登高望远之事物的轩辚石和山峰的提及,暗示了诗人超脱尘世,只愿远离红尘,追求心灵的自由。
整首诗通过老僧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自然的融合与超脱世俗的心境,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田园图,也折射出古代文人对于精神家园和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不详
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圣世休祥见景星,曾闻瑞日庆云生。
羽人中夜来朝斗,透过松梢一点明。
谁将炎热换清凉,可使澄泓作沸扬。
从赐骊山妃子沐,人间处处重温汤。
和气薰蒸庶草灵,昔年闻有紫芝生。
史官不绝书祥瑞,几欲图形献此名。
灵寿峰前路有苔,松门依旧对山开。
幽人野叟寻僧至,时有辉辉大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