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灵寿峰前路有苔,松门依旧对山开。
幽人野叟寻僧至,时有辉辉大旆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景象。"灵寿峰前路有苔",表明诗人所处之地是远离尘嚣、古木参天的地方,苔藓覆盖的小径显得格外幽深;"松门依旧对山开",则是说那里的松林成为了自然的屏障,与山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接下来的两句 "幽人野叟寻僧至,时有辉辉大旆来" 描写了诗人与一位隐者或是乡村老者的交游,他们一起去寻找寺庙中的僧侣。"时有辉辉大旆来" 则透露出偶尔有华丽的旗帜或仪仗队伍经过,这可能是在某个节日或者重要活动中,僧侣们出行时所使用的装饰。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出了他对于佛教文化和寺庙生活的一种向往与敬仰。
不详
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未载人间肘后书,此名直恐是相诬。
古人诗病知多少,试问从来疗得无。
娟娟细细两三丛,却厌桃花相近红。
已有数枝湘浦月,不消千亩渭川风。
流出山根无尽时,潜深不似瀑泉飞。
此时非净还非垢,欲洗须知是钝机。
从古常闻有漏天,此言恐是里人传。
山深自合常多雨,不是娲皇补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