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莫问休持钵,从贫乞已疏。
侯门叨月俸,斋食剩年储。
簪履三千外,形骸六十馀。
旧峰呵练若,松径接匡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或僧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开篇"莫问休持钵,从贫乞已疏"表明他不再过问世俗的繁华,也不再为物质的匮乏而困扰,已经达观于贫穷,淡泊以明志。
"侯门叨月俸,斋食剩年储"则写出了隐者与世隔绝,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侯门指的是豪门贵族的宅邸,而他却只是在那里徘徊,享受着月光的清辉;"叨"字生动地表现了他的悠然自得。斋食,即素食,也暗示了他的清贫生活和对物质欲望的淡化。
"簪履三千外,形骸六十馀"中,“簪履”指的是草鞋,一种简单原始的脚踏,隐者穿着这样的鞋子,行走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形骸六十馀"则是对他身体状况的一种写实,形容憔悴,年过六旬,但依旧坚守自己的生活信念。
最后两句"旧峰呵练若,松径接匡庐"描绘了隐者与自然的深厚情感。"旧峰"意味着久居于此的山峰,而"呵练若"则是他呼出的白气,与寒冷的山风交织在一起;"松径接匡庐"写出了他居所与大自然的融为一体,松树成荫,道路曲折通向他的住处。
整首诗通过对隐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超脱红尘、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不详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莫问依刘迹,金台又度秋。
威仪非上客,谭笑愧诸侯。
礼许无拘检,诗推异辈流。
东林未归得,摇落楚江头。
莫问无机性,甘名百钝人。
一床铺冷落,长日卧精神。
分已疏知旧,诗还得意新。
多才碧云客,时或此相亲。
莫问关门意,从来寡往还。
道应归淡泊,身合在空闲。
四面苔围绿,孤窗雨洒斑。
梦寻何处去,秋色水边山。
莫问休贪恋,浮云逐性情。
人间高此道,禅外剩他名。
夏雨松边坐,秋光水畔行。
更无时忌讳,容易得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