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道中

蔓草垂藤引使车,石田流水带人居。

清秋不落丹岩树,薄午方缘白石渠。

谷口鱼梁旌旆转,山中萝径牧樵馀。

为应问俗迟迟去,才可尘烦渐渐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李舜臣的《德安道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幽的乡村画面。首句“蔓草垂藤引使车”,通过蔓草和垂藤的自然景观,展现出道路的蜿蜒与静谧,仿佛连使者的车辆也被这绿色的引导所吸引。接着,“石田流水带人居”进一步描绘了田园风光,石头田地间流淌的小溪伴随着人们的居所,显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清秋不落丹岩树”写的是秋季的景色,丹岩树在清冷的秋天依然保持翠绿,增添了生机。而“薄午方缘白石渠”则描绘了中午时分,诗人沿着白色石渠漫步的情景,时间的推移与行进的节奏得以体现。

“谷口鱼梁旌旆转”描绘了山谷口处,捕鱼的设施和旗帜随风转动,增添了动态感。最后一句“山中萝径牧樵馀”,则以山间小径和樵夫放牧的场景,展示了当地生活的闲适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德安道中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以及诗人对这种远离尘嚣、恬淡生活的赞赏和留恋,流露出淡淡的归隐之意。

收录诗词(224)

李舜臣(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朝鲜语:이순신,1545年-1598年),本贯德水(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李氏朝鲜时期名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壬辰倭乱)时,曾立下汗马功劳。1597年,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今属韩国)仅靠12艘舰船击败日寇300余条船(战船133艘,后勤船200余条)。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牺牲,享年53岁。谥号忠武,死后追赠领议政,与乙支文德、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

  • 字:汝谐

相关古诗词

圆通寺

百里庐山胜独寻,山山林壑带秋阴。

微风夹路参差见,竟日娱人紫翠森。

稍讶飞轩行树杪,忽看削壁入云深。

幽居谢尔为僧在,清磬时时物外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吾未识李空同先生每读先生诗且官渠后钦其为人过圆通寺悬多诗刻而僧独取先生者有静言看石耳之句石耳峰名庐山佳处

先生是在武皇年,彩笔沧江动远天。

僧徒亦识山中字,学士今传邺下篇。

当日鸣泉邀节钺,清秋高阁自云烟。

谁令流落明时去,石耳空知炫独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宿东林寺(其一)

谷转还青峤,烟扶下赤坡。

秋山凋叶少,暝径咽泉多。

旧迹馀溪沼,深斋到薜萝。

更邀明月上,徙倚辨嵯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宿东林寺(其二)

山寺忽云端,山行处处欢。

晚凉岩际宿,秋色月中看。

缓步多幽壑,清声即近滩。

苍阶疑露湿,瀑水堕空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